“来,叔,姨,先喝口热茶,咱们边喝边唠。”近日,在玉门市公安局建国路派出所“罐罐茶调解室”里,民警将一杯杯冒着热气、茶香四溢的罐罐茶递到当事人手中。
一场因宅基地排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在民警的说笑声中开始调解,随着最后一口浓茶饮尽,双方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终握手言和。
据了解,这个调解室成立以来已化解100余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有效防止了5起“民转刑”案件,成为酒泉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依法理性、温和柔性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典型。
一杯热茶暖人心
“矛盾宜疏不宜堵,化解需柔不宜刚。”建国路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本地群众围炉饮茶、沟通情感的传统习俗融入调解工作,精心打造了这间独具特色的“罐罐茶调解室”。
走进调解室,暖意扑面而来。几只小茶罐在炉上咕嘟咕嘟煮着茶,茶香袅袅弥漫整个房间。不同于传统调解场所的严肃刻板,这里更像是邀人喝茶谈心的去处。大家围坐在一起,一杯热茶在手,紧绷的情绪在升腾的热气中不知不觉放松下来。
“很多矛盾,根源在于一口气不顺,或者沟通不畅。罐罐茶营造了一个平等、放松的氛围。”建国路派出所老民警钱志存介绍说,“煮茶需要时间,这给了当事人冷静的空间。喝茶是共享的过程,无形中拉近了双方距离。我们顺着茶香,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土话讲情理、说法理,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调解背后有章法
“罐罐茶调解室”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警调对接”机制。派出所接到纠纷类警情后,会第一时间引导或移交到调解室。调解团队由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熟悉乡情民意的村社干部组成,他们既懂法理,又深谙乡土人情,能精准把握矛盾症结。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调解并非“和稀泥”,每一份在茶香中达成的调解协议,都会依法进行。同时,调解过程中,民辅警还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普法宣传,把法律知识融入拉家常式的交流中,让当事人在解决矛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法律意识。
守护安宁“稳压器”
“罐罐茶调解室”以最乡土的方式,煮着最朴素的道理,传递着法律的温度。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平台,更是连接民心、促进和谐的桥梁。
近日,辖区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问题引发冲突,村社干部多次调解都未能解决。当双方被请到“罐罐茶调解室”时,起初还互相瞪着眼睛不愿说话。民警一边添茶一边聊起村里种地的老规矩,说起“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随着茶越煮越浓,两人紧绷的脸慢慢缓和,最终商定重新丈量土地、划定边界。
在这里,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茶香氤氲中,剑拔弩张化为心平气和,邻里嫌隙得以弥合,法律的种子悄然播撒。如今,这间飘着茶香的小小调解室,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温情,成为守护安宁的“稳压器”。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魏世东)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