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您看这调解记录本,一年就调解了186起纠纷!”8月12日,在社区警务室,辅警杜强捧着刚整理好的台账,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日期和人名,忍不住咋舌。
在庆阳市公安局西峰分局什社派出所,有这样一对“师徒搭档”——老民警马志远与“90后”辅警杜强。从警24年的马志远,不仅是调解矛盾的行家里手,更是培育新人的“金牌教练”。186起纠纷背后,是“传帮带”掀起的一场矛盾纠纷化解“接力赛”。
8月12 日,马志远和杜强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万莹 摄
以老带新传承调解智慧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像老中医一样找准症结。”这是马志远常对杜强说的话。马志远积累了满肚子群众工作经验,辖区的每条路、每户人,在他心里都熟如掌纹。如今的杜强在调解现场,也能像师傅教的那样,精准捕捉当事人转瞬即逝的表情变化,先递杯热茶稳情绪,再用拉家常的语气拆矛盾,最后在法理框架里揉进人情温度。
在一次处理邻里漏水纠纷中,双方剑拔弩张。杜强先带村干部勘查现场固定证据,然后拉着老邻居回忆多年互帮互助的情分,最终不仅敲定了维修方案,更让两家人重开了话匣子。“调解要让双方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师傅的这句话,杜强始终记在心里,挂在嘴边,更融进了每一次调解实践中。
化解矛盾守护一方安宁
“这是我和5个工友被拖欠半年的工资,家里正等着这笔钱交学费、买药品呢!”务工人员张建国盯着工资到账的手机提示音,指尖反复磨擦屏幕,嘴里不停地念叨。
几个月前,张建国攥着皱巴巴的欠条在工地门口打转。见着马志远和杜强时,他声音带着哭腔:“马警官,老板说没钱,可我们真的等不起啊!”马志远没多言,带着杜强拉着张建国找到包工头。师徒二人一边联系甲方催款,一边协调包工头先凑部分现金,最后约定了支付剩余款项的时间。
在西峰区李岭村胡同里,张志和李霞因院墙边界起冲突僵持不下。马志远和杜强没搬法律条文,而是搬来茶具开起“三方茶话会”。三泡茶过后,马志远从老宅基地图纸讲到人情伦理,杜强在地上标记边界线。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李霞感慨:“这杯茶喝出了人情味,解开了‘矛盾结’。”
工作中,马志远和杜强总结提炼出“听、析、调、访”四步工作法,通过耐心倾听诉求、深入分析症结、精准开展调解、定期回访巩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效防止了矛盾反弹。
8月12日,马志远与杜强前交流矛盾纠纷调解心得。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万莹 摄
薪火相传续写为民篇章
一年来,杜强沿着马志远的足迹,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化作调解准则。在传承中创新,他在马志远的指导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风险预警提示,推动调解从“事后处置”转向“源头预防”。
针对调解中棘手的“情绪对立”,杜强在数十次实践中摸索出方法:先听诉求释放不满,再帮双方冷静聚焦核心需求,结合案例分析僵持后果,最后拆解矛盾逐步协商。这套方法直击要害,将调解时长平均缩短40%。曾有企业与员工的工伤赔偿纠纷僵持数月,经他调解,3天就达成和解。正是这份“扎根群众听诉求、对着问题找方法、盯着痛点搞创新”的坚持,让杜强在一年内完成从“徒弟”到“能手”的跨越。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万 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