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安成为城市靓丽底色——山丹公安焉支巷子警务站构建动态巡防格局

发布时间:2025-08-05 10:36:29     来源:法治甘肃网

  在山丹焉支山下,焉支巷子警务站集防控、服务、应急于一体,成为守护城市平安的“最前哨”。

  作为山丹县公安局深化现代警务建设的关键举措,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焉支巷子警务站以防控提效、协同赋能、服务暖心、科技强基“四维聚力”,构建起动态巡防格局。

(wAQEY配图)让平安成为城市靓丽底色(42571549)-20250805103820

警务站民辅警走向街面开展巡逻。山丹县公安局供图

以快速响应筑牢平安防线

  “1分钟处置突发、3分钟抵达核心区、5分钟覆盖全辖区”……走进焉支巷子警务站,这套刻在执勤日志扉页的“响应标准”,正是其作为街面防控支点的核心能力。

  这座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警务站,辐射4.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覆盖3处人员密集商圈,日均人流量超1万人次,地理位置堪称城市“咽喉”。

  为实现“秒级响应”,警务站部署15名警力实行“三班两运转”,配备2辆警车与3辆电动摩托车组成“三车一组”最小作战单元,在车巡、步巡、骑巡基础上,站内接入的28个高空瞭望球机可覆盖半径500米全域,配合无人机动态巡逻,形成“空天地”三维防控体系,与清泉派出所形成“站所联动”机制,让“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在第三届山丹炒拨拉节期间,警务站加密15个必巡点的巡查频次,无人机每30分钟对智行广场及周边进行一次全域扫描,高空瞭望球机实时监测人流密度,确保突发情况“1分钟内警力到位、3分钟内有效处置”,让数万游客在品尝非遗美食时倍感安心。

以警力下沉释放基层效能

  “警务站把街面警情‘扛起来’,我们就能沉下去做好社区防控。”清泉派出所民警万伟的这句感慨,道出了街面警务站与派出所职能互补的深意。

  作为城区社会面巡逻防控机制改革的试点,焉支巷子警务站承担了巡逻防控、接警处警、应急处突等核心任务,自运行以来,已受理警情33起,其中现场调解纠纷13起,移交治安案件2起,有效为派出所“减负”。

  “站所协同”模式在实战应用中成效显著,焉支巷子夜市发生酒后矛盾纠纷,警务站巡逻警力3分钟赶到现场,同步联系派出所社区民警介入调解,既避免了矛盾升级,又保障了商户正常经营。

以暖心服务延伸警务触角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手机能充电”……警务站内的劳动服务驿站,配备饮水机、应急药品、雨伞等便民设施,已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服务80余次。

  这种“警务+服务”的融合模式,是山丹公安践行“民生警务”的缩影。

  除了日常便民,警务站还深耕“源头治理”,依托“四级七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成功调解“酒后争执”“买卖纠纷”等简易矛盾5起;在清泉学校等周边院校设立“护学岗”,每天早晚高峰“见警察、见警灯”,让家长放心、师生安心。

  针对夏日以来过往群众多的特点,警务站已提前扩容服务内容,增设旅游咨询引导台,配备多语种应急服务手册,民辅警化身“平安向导”,LED大屏滚动播放非遗文化保护、防电诈、禁毒、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宣传短片,让安全意识与美食香气一同传递。

以智慧警务提升治理精度

  在警务站综合办公区,一块实时刷新的大屏上,高空瞭望球机传回的画面与公共安全视频形成“全域覆盖网”,无人机巡航轨迹与巡逻警力定位动态叠加,“科技+机制”的融合,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作为山丹县第三届炒拨拉美食节活动现场指挥部,这里将承担“中枢神经”功能,通过4G/5G对讲机扁平化指挥,可同步调度街面巡逻警力、应急处突小组和交通疏导力量,实现从警情接报到处置完毕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站内还配有盾棍叉、防刺服、救生圈等装备,为“最小作战单元”提供硬核支撑。

  从街面防控的“前哨站”到服务群众的“暖心点”,从日常治理的“稳定器”到重大活动的“安全盾”,焉支巷子警务站的探索,正是山丹公安深化派出所主防职能的缩影。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王钦)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