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刘述发等老一辈革命英烈的浴血奋战,哪里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你俩都冷静一下,好好沟通,把问题彻底解决掉!”7月22日,在革命英烈刘述发纪念碑的凉亭下,礼县公安局桥头派出所所长张军一边讲述刘述发的革命故事,一边调解一起因地界引发的纠纷。
近年来,礼县公安局桥头派出所充分挖掘当地红色历史传承,以红色文化为魂、法治实践为基,创新打造了“红色调解驿站”,为村民在家门口搭建起依法、就地化解矛盾的快速通道。
去年12月,村民刘某与杨某发生冲突,导致杨某受伤,双方就赔偿金额僵持不下。今年2月,红色调解驿站成员组织调解,他们传承刘述发群众基础扎实的优良传统,通过角色互换、法律讲解、解困帮扶、解气疏导等环节,在红色文化氛围的浸润和调解团队的共同努力及反复沟通下,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成见,刘某主动承担赔偿责任,杨某也合理调整诉求,一场纠纷最终化解。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枫桥经验’在深山里的创造性延伸。”张军介绍说,与传统调解模式相比,“红色调解驿站”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上更加灵活高效,哪里有纠纷就移动到哪里,做到遇事即调、随时可调、就地能调,切实将调解工作由事后处置、被动“兜底”向前置化解、主动治理转变。
调解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民警、老党员及深孚众望的乡贤组成,它彻底摆脱固定场所的束缚,或田间地头,或农家屋檐下,在纠纷萌芽之地就地“开诊”。无论土地权属的复杂纠葛、屋檐下鸡毛蒜皮的邻里龃龉,还是家庭内部的纷争困扰,调解团队都能迅速抵达现场,就地化解,不让矛盾过夜,更不让怨气翻山。
“以前遇到纠纷,不知道该找谁,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好了,‘红色调解驿站’直接到家里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真是太方便了!”桥头镇菜花村村民袁某感慨道。
红色调解驿站运行两年来,调解员累计行程上千公里,覆盖全镇17个自然村,成功调解纠纷85起,其中包括积压3年以上的“骨头案”8起,调解成功率达96.7%,涉矛盾引发的治安案件同比下降67%。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