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礼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南关社区民警曹亮的手机弹出一条预警信息后,曹亮立即依托“三色预警”机制,联动网格员、物业人员、法律明白人现场释法说理,让一桩可能升级为肢体冲突的邻里纠纷消弭于无形。这是礼县公安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今年以来,礼县公安局通过创建“智慧预警+多元共治”模式,精准拆解386件小矛盾背后的大风险,让98%的纠纷在社区网格内就地化解,用民警的铁脚板丈量出民生温度,以机制创新守护着万家灯火。
从“事后处置”到“未发先防”
礼县公安局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平台,整合12345热线、110警情、网格员上报等12类数据,构建矛盾纠纷“红橙黄”三色预警模型,通过AI算法精准锁定矛盾“燃点”。
前不久,平台通过分析盐官辖区一对情侣因琐事一年内报警3次,频繁报警引起平台感知系统的预警。平台通过数据自动识别出“重复类警情”风险标签,并推送至社区民警。社区民警马大为发现双方长期存在饮酒后情绪失控的共性,便联合社区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专班,从法理、情理、心理三方面对当事人开展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据介绍,礼县公安局利用“网上警务室”推动基层公安派出所基础工作更具有准确性和鲜活性,做到各类警情处置“快、准、稳”,实现各类风险隐患精准感知、精准防范,推动派出所工作向“智慧引领、数据赋能”迈进。
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
礼县公安局秉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在前”理念,持续强化部门协调联动与信息融合共享,推动形成矛盾纠纷联排、联调、联访的多元化解机制,全面夯实平安根基。
各基层所队推动警力下沉一线,将调解工作前移至村社前沿阵地,着力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第一现场”。民辅警与司法所干警、社区干部、网格员等组建“流动调解队”,以村委会、村民议事厅、田间地头为依托,一旦发现邻里、经济纠纷等苗头性问题,立即就地搭建临时调解平台,开展释法说理、协商疏导工作。
今年3月,礼县罗坝某工地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人情绪激动,罗坝派出所启动联调机制,民警联合乡镇、司法所、村委会、法律明白人组成专班,18小时内厘清账目、约谈企业负责人,促成双方签订分期支付协议。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
礼县公安局积极推行“警网融合”机制,125名社区民警嵌入基层网格,联合703名网格员开展“入户连心”行动。依托“陇南E警务”平台,群众可随时上报隐患、预约调解,并对已化解矛盾实行三个月跟踪回访。
在城关镇某社区,网格员小刘通过“陇南E警务”收到居民反映:独居老人刘大爷因楼上装修噪音多次与邻居争执。社区民警杨龙立即上门,发现刘大爷患有心脏病,对噪音极度敏感。经协调,装修业主同意调整施工时间。
“矛盾纠纷化解是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我们通过机制创新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让‘矛盾结’变成‘和谐扣’。”礼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政委乔梁表示,将深化“调解人才库”建设,推动纠纷化解法治化、专业化,打造新时代平安建设样板。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