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铁脚板踏出平安路 ——武都公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8 09:13:03     来源:法治甘肃网

  “以前这两家人见面就跟仇人似的,现在路通了,心也敞亮了。”近日,武都区公安局汉王派出所所长苏甜林在马坝村走访时,聊起此前调解的一起邻里纠纷,村主任马二平感慨地说,正是派出所民警和村干部的联合调解,让两家“死对头”成为好邻居。

  近年来,武都区公安局创新推行“社区警务+”模式,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具象化为一支支“移动调解队”。这些身着藏蓝制服的调解员们活跃在基层一线,将矛盾纠纷化解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他们既是法律政策的宣讲员,又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更是社情民意的收集员,通过构建“预防-排查-化解-回访”的全链条工作机制,用铁脚板踏出平安路。

老民警的“记事本”

  “摸排工作不放松,预防调解早介入”,这十二个字不仅武都公安的工作准则,更是民辅警的行动指南。从警十年的李强,警务包里总躺着一本边角卷起的笔记本,封面已被磨出了毛边,内页密密麻麻记满了许多人家的“民生账本”:李家宅基地纠纷已调解完毕、王家夫妇的“家庭矛盾”还需回访……这些鲜活的社情民意,都是李强带着新警小陈开展工作的“记事本”。

  “办公室里的空调吹不出民情温度。”这是李强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清晨,他雷打不动地挎上警务包,带着年轻民警穿梭在田间地头,每发现一个矛盾隐患,他不仅记在笔记本上,回所后立即建立“矛盾化解进度表”,像指挥战役般制定“一户一策”解决方案。

调解室的“拉锯战”

  排查出矛盾纠纷只是第一步,如何化解才是硬功夫。“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道理,目标就是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社区民警说。

  前不久,在坪垭派出所的调解室里,上演了一场“拉锯战”。两亲家因彩礼和孙辈抚养问题剑拔弩张,派出所启动“1+4+N”联动机制开展调解——由社区民警牵头,综治中心、司法所、法庭、村委会专业力量组成调解团队,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各司其职又协同运转。调解员小孙端上的不只是茶水,更是“情绪降温”的第一道工序;法官助理小马列举的类案裁判,在情与理之间架起法律的标尺;老支书翻开手机里两家婚礼合影的举动,则巧妙激活了被怨气遮蔽的情感记忆。这种“法律讲透、道理说通、情感抚慰”的三维调解法,让当事人从“争对错”转向“求和解”,最终促成矛盾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和谐解决彩礼和孙辈抚养问题。

老支书的“定心丸”

  调解成功,并非终点。武都公安建立“排查、化解、回访”的铁规矩。民警们深知,只有回访到位,才能真正防止“死灰复燃”。

  在石门镇,民警调解完一起因农田灌溉用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双方达成了用水协议。几天后,民警专门回访,分别询问双方协议履行情况,并仔细检查渠水的流量和清澈度,确认协议履行到位。

  “马警官,你真是管到底啊!这下俺们心里都踏实了。”一直担心协议落空的村老支书在旁边看着,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民警趁热打铁,又给双方做了点思想工作:“远亲不如近邻,用水讲个规矩,更要讲个和气。”回访,不仅是检查,更是巩固成果、疏导情绪的“定心丸”。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