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陇南市公安机关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依托“一标N实”基础信息采集更新机制,将禁毒宣传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的最末端,用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宣传实招,努力将识毒、防毒、拒毒的种子播撒在百姓心田。
“土语大白话”讲活硬道理
如何让禁毒宣传入心?陇南公安的答案是:用身边事说身边理。
在山区乡镇,民警利用农闲、赶集等时机,搬个小马扎就开讲。他们不讲晦涩法条,而是从村民误种的罂粟苗、孩子买的“卡通贴纸”说起,用方言土语讲清危害。
“前两年邻县的一个小伙子,轻信‘不上瘾’的谎言,结果被伪装成‘电子烟’的毒品害惨了!”这样的真实案例直击人心。针对农村老人、留守儿童,民警带着图文识别卡上门,教识毒品“伪装术”,传授拒绝“防身技”。
“全民禁毒宣传月”期间,全市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百余场,解答咨询超万人次,发放资料23万余份。
“小屏幕大舞台”传播新知识
陇南公安以“小屏幕”搭建“大舞台”,融入网络脉搏。短视频“平安市集禁毒群众说”随机采访群众,让宣传更接地气;原创AI系列“无毒陇南你我共创”融合虚拟场景,展现美好愿景;禁毒MV“让青春重放光芒”用青春旋律呼吁远离毒品;微电影《旋涡》《毒丸》深刻揭示毒品危害。线下景区禁毒知识问答活动精彩纷呈,游客答题即可赢取文创礼品。
一系列多元活动让禁毒知识在网上“活”起来、“火”起来,累计浏览量超百万次。在“6·26”国际禁毒日当天,“全民禁毒云答题”等活动吸引参与人数突破18万,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3亿次,真正实现让禁毒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艺+科技”点燃参与感
让群众当主角,宣传教育才能“动”起来、“燃”起来。
开学季,“禁毒第一课”进校园,用真实案例和仿真品为青少年敲响警钟;地方能人将“种毒违法、吸毒败家”编成方言快板、顺口溜,通过大喇叭和院落聚会传播;民警走街串巷用本土故事讲解,让乡音入耳入心……
夜幕下,乡间院坝露天电影放映前加映禁毒公益片成为新常态;文化下乡中,民警编排的小品、快板让群众在欢笑中记住禁毒知识。
“电影好看,道理更入心。”武都区蒲池乡一名村民说。
目前,全市创建省级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13所、市级42所、教育基地17处,常态化组织参观。
“聚小力成大势”共绘同心圆
基层禁毒宣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党委领导、禁毒主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坚实体系。
陇南公安积极搭建平台,变“独角戏”为“大合唱”。遍布城乡的禁毒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网格员、热心居民、退休职工成为行走的宣传点和敏锐的信息员,提供有价值线索。企业、医院、酒店等重点场所主动签责任书、参与宣传。“现在知道,防毒、拒毒人人都有责任!”一位酒店负责人说。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陇南公安禁毒宣传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精准、暖心、有效的宣传方式,”陇南市禁毒办副主任李田表示,将继续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全力以赴筑牢“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禁毒防线。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