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公安全力构建“人防+技防”全覆盖生态监管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28 14:39:32     来源:法治甘肃网

“智慧巡护”为鸟类撑起“保护伞”

——民乐公安全力构建“人防+技防”全覆盖生态监管体系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王世渊

  近日,在民乐县海潮坝的林间小道上,一支由公安民警和志愿者组成的护鸟队正在巡逻拆除清理网具、套索、捕鸟笼等,走在最前面的民警突然停下脚步,原来他发现了一个捕鸟笼,当即与队友一起将其拆除。

  这是民乐县公安局开展生态警务,常态化保护野生动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民乐县公安局聚焦祁连山生态警务建设,对非法猎捕、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开展山林护鸟巡查240余次,配合有关部门拆除清理网具、套索、捕鸟笼20余副,开展相关普法宣传320余场次。

科技赋能 斩断非法捕鸟链条

  “无人机发现目标。”近日,在扁都口林区上空,一架警用无人机低空飞行巡查。

  清缴非法捕猎工具是开展生态警务的第一步,也是从源头上遏制非法猎捕行为的关键。据了解,自民乐县公安局生态警务开展以来,民乐县公安局联合林草等部门,通过“高空巡航+视频+实地步巡”的方式,对辖区鸟类活动频繁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拆除清理了一批非法捕鸟网具,斩断了非法捕鸟链条。

  依托“空地一体、地空联勤”防控体系,民乐公安使用“无人机”对捕鸟网具进行精准识别和定位,并实时传输画面,为地面巡逻民警提供精准信息支持。

  目前,民乐县已实现警用无人机24小时巡航。“过去巡山靠双脚,耗时又耗力。现在无人机配合智慧警务系统,巡山效率大幅提升。”

  2023年9月,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派出所民辅警拦截了一辆面包车,当场查获刺网、套索、捕鸟笼等非法狩猎工具,以及4只疑似田鹀的野生鸟类。

  2024年2月1日,民乐县公安局精心研判,全链条打掉一个集“猎捕-购销-寄递”链条式非法收购陆生野生动物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查扣小口径步枪2支,子弹67发。

  同时,民乐县公安局还广泛发动群防群治力量,组织生态义警、乡镇工作人员、志愿者、各界爱鸟人士等基层力量组建“巡逻队”参与巡查,并拓宽非法猎捕线索举报渠道,广泛收集相关线索,重拳打击非法猎捕、贩卖、运输、寄递、食用鸟类等违法犯罪行为。

(WqYE配图)“智慧巡护”为鸟类撑起“(40388492)-20250428144100

民警放生受伤痊愈的大鸟。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王世渊 摄

凝聚合力 消除涉鸟安全隐患

  民乐县扁都口位于祁连山腹地,与青海省相交界,山连山,林套林,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滋养着扁都口的森林、河流、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这不仅繁荣了人类文明,也为许多珍禽野兽创造了十分重要的迁徙廊道和繁衍生息的乐园。

  今年以来,民乐公安立足职能职责,联合林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深入农贸市场、饭店、餐馆、五金店、渔具店等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禁用捕猎工具进行收缴、清理、销毁,全力消除涉及鸟类的安全隐患,强化行刑衔接协作,与检察院、法院建立案件快速移送机制,提前介入重大案件,确保“捕、诉、判”全流程高效衔接。

  民乐县公安局在扁都口建设“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充分发挥祁连山大河口保护站和林草局“森林眼”等森林防火监测系统52路高清摄像头智慧防控作用,依托21名生态警长、185名生态警员和13支、299人的生态义警队伍,构建“人防+技防”全覆盖生态监管体系,建立“部门协同、线索共享、侦防互动”的打防机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宣教结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既要护鸟,也要知鸟爱鸟。家住南古镇的村民王大姐,曾经一见鸟儿啄食就挥棍驱赶追打的她,如今成了村里的“护鸟志愿者”,她的改变令人欣喜。

  “我用空啤酒瓶做了几个‘风铃’,挂在菜地里,可以驱鸟,但不会伤鸟。”王大姐说。

  2月20日,民乐县公安局新天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巡逻中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大鸟,立即联系并大鸟送往森警大队进行救助。后经专业人士辨认,该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为鹰科鵟属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

  为了让“保护鸟类,共建生态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4月16日,民乐县公安局在中心广场、乡镇集市等地方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活动。民辅警结合当地常见鸟类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普及护鸟知识,并引导村民在农作物种植区域采取布设反光带、声控装置等方式驱鸟防鸟。

  从科技巡护到全民参与,从严格执法到温情宣教,这场守护“蓝天精灵”的接力赛正在民乐大地上演。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