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显示,四月的民勤,当地风力常达4-5级,瞬时风速最高可达15米/秒,但“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依旧稳步推进,全国各地志愿者踊跃参与,为沙漠添绿。在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的治沙营地旁,一座临时警务室悄然伫立,默默肩负起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重任。
沙海“流动哨兵”筑牢安全防线
每日清晨6时许,天色微亮,民辅警便已到岗。植树高峰期,林区日接待志愿者超2000人次,车辆流量达500余车次。为保障交通顺畅,警务室的民辅警在主要路口及重点路段定点疏导,对林区道路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及时排除因风沙导致的道路障碍物。在隐患排查方面,民辅警对营地设施开展每日例行检查,重点排查防火、用电等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已累计排查并整改隐患30余处。秩序维持工作中,面对人员密集场所,民警加强巡逻频次,每日巡逻时长超10小时,巡逻距离达30公里,有效维护了林区秩序。
因沙漠特殊地理环境,通讯信号覆盖率仅为30%,导致迷路、车辆抛锚等突发情况频发。警务室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专业救援设备,如卫星电话、沙漠救援车等。不久前,一位志愿者在沙漠中徒步时不慎迷路,家属焦急万分。接到求助后,警务室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民警们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协调沟通,同时驾驶沙漠救援车沿着志愿者可能走失的路线展开地毯式搜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处沙丘背后找到了疲惫不堪的志愿者。截至目前,警务室已成功处置突发情况23起,救援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救助成功率达100%,有力保障了志愿者的人身安全。
沙丘“反诈课堂”守护绿色初心
为提升志愿者的反诈意识,民辅警结合当地实际,编写了针对性的反诈宣传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揭露常见诈骗手段。在宣传形式上,除了制作并张贴50余张反诈标语警示牌,还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组建“沙漠反诈微信群”,群成员已达500余人。民辅警定期在群内发布反诈知识、预警信息,并开展线上答疑。同时,线下反诈宣讲活动已累计开展20余场次,通过现场讲解、互动交流等形式,覆盖志愿者5000余人次。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活动期间电诈零发案的目标,切实守护了志愿者的财产安全。
服务过程中,民辅警还兼顾失物招领等工作。仅在过去一周,就帮助找回手机3部、钱包2个,并成功拦截一起电信诈骗,避免群众损失资金2万余元。
星空“警民篝火”共绘和谐图景
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志愿者和民辅警们围坐在沙丘上燃起的篝火旁,交流治沙心得与生活感悟。其间,民辅警积极宣传法律法规,重点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保护法等与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志愿者法治意识。一位志愿者好奇地问道:“警务室什么时候会撤离呢?”民警坚定地回答:“只要治沙工作还在继续,我们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坚实的警务保障。”
活动期间,民警与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志愿者们看到民警们日夜操劳,不辞辛苦,心中满是感激。他们自发为警务室捐赠物资,面包、饮料等物资堆满了警务室的一角,还有100余张写满感谢话语的便签贴在墙上。其中一张便签上写着:“在这茫茫沙漠中,你们就像明亮的灯塔,不仅守护着我们的安全,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谢谢你们!”这些物资和留言,是志愿者们对民警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感谢,也成为了民警们坚守岗位、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