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康县公安局岸门口派出所探索出“小脚板、小调解、小课堂”警务模式,以“微治理”撬动“大融合”,有效解锁基层治理密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小脚板”丈量网格
3月5日,岸门口派出所民警走访时了解到,某企业因与群众土地租金发生分歧,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民警联合村社干部、网格员共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既保障了群众的合法利益,又护航了企业发展。
岸门口派出所持续深化“护航警官”制度,为辖区企业提供全方位警务支撑。坚持以“小脚板”行动为载体,推动民辅警、网格员、双协员、志愿者等力量下沉村社网格,通过“日巡+夜访”“线上+线下”结合,形成“走、看、问、记、办”五步工作法,每日巡查公共设施安全,每周走访特定对象,每月排查流动人口信息,实时记录群众和企业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民辅警用“小脚板”不仅走出了对安全隐患的精准把控,更走出了与群众的“情感黏性”,织密了基层融合治理网。
“小调解”激活共治
2月14日,贾坝村村民贾某与贾某霞因地界发生纠纷,争吵不断,岸门口派出所民警联合镇村干部多次调解未果,随即启动警调对接机制,邀请法庭、司法所工作人员多元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
岸门口派出所创新推出“小调解”机制,组建“和事佬”调解队,吸纳老党员、老村干、老乡贤、驻村律师等组成调解智库,建立“分级调处”制度,把调解室搬到村头炕头、田间地头,对于家庭矛盾邀请由德高望重的老乡贤以“唠家常”方式化解,邻里纠纷由老村干以“圆桌协商”方式化解,复杂问题引入法律顾问“专业破冰”。实践中,民警通过“调解+议事”双轨并行,将矛盾化解过程转化为共建共治的过程。
“小课堂”凝聚共识
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法规宣传期间,岸门口派出所民辅警以“情景再现”方式的宣传,赢得群众好评。这种“小课堂”浸润式宣讲,突破了单向灌输的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形式,既凝聚共识,又增进感情。
岸门口派出所着力打造“平安小课堂”品牌,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内容。面向老年人开设防诈骗讲座,向在校师生宣讲预防校园欺凌等知识,组织行业单位参与消防演练,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用“方言课堂”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宣传法律及安全防范知识,有效塑造“平安共建、成果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