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接报警情122.5万余起,救助服务群众16万余次,查找走失儿童、老人3210人,找回丢失物品1.08万余件;龙头警务牵引发力,数据引领合成作战,刑事、治安案件数连续5年“双下降”;2800余个智慧安防小区刑事案件“零发生”,平安建设成效持续提升……这是2024年兰州公安“龙头警务”建设和兰州110接处警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摄
1月9日上午,兰州市公安局举办“向人民报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通报了2024年兰州公安“龙头警务”建设和兰州110接处警工作情况。2024年,兰州公安不断强化为民服务能力、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全心全意、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矛盾纠纷化得更快、更准,社会治安大局更稳、更好,在全市110战线的辛勤付出下,涉警投诉同比下降29.17%,群众回访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用全警的倾力付出,守护着金城安澜、百姓安宁。
哪里有需要 110就在哪里
一年来,兰州公安坚定“警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调警快一秒、平安增九成”信心,全力推动接处警各环节秒级响应,不断擦亮110“金字招牌”。
全市公安持续优化接处警流程,将“接警”与“调度”两个警务工作环节紧密衔接,重大警情“边接听、边调度”,110接处警时间平均缩短8%,全年处置各类有效警情26.44万余起,其中刑事警情2322起、治安警情1.5万起,同比分别下降23.01%、26.12%。在校园医院、商圈夜市、车站广场等重点部位,布设一键报警装置2590余处,为群众紧急情况求助提供最大方便。
同时,充分发挥警情数据反映社会治安的“晴雨表”“风向标”作用,深入推进重复报警、失踪失联、恶意扰警等警情专项治理,加强社情民意、公众诉求、矛盾纠纷等警情研判分析,及时发现潜在性风险,共推送化解纠纷类警情5.45万起,及时劝阻挽救轻生987次,让“110”成为群众信赖的平安线。持续深化110与12345、120、119等联动协作,打通平台边界,实现工单互转,全年分流非警务类警情2.14万起。
此外,针对地震灾害、极端天气等应急突发事件,充分发挥“情指行”一体化实战牵引作用,市、县、派出所三级指挥体系协同联动,尽锐出战、昼夜坚守,全力保平安护稳定。
一步一个脚印 守护万家灯火
一年来,兰州公安始终坚持“打防一体、防患未然”,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质,全力打造最平安省会城市。
全市公安深入开展“夏季行动”“冬季行动”和兰剑“四季”行动,紧盯不托底的“人、事、物、地”,梯次发起三波次集群战役,集中收网重点案件30余起,强力震慑突出违法犯罪。组织开展小规模、多频次、快节奏清查行动70余次,共检查各类重点场所3.1万余个,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1600余处,刑事、治安案件数连续5年“双下降”。
全市公安机关聚焦“警情快处、街面快反”目标,进一步整合力量、优化机制,科学布建街面“1、3、5分钟”快反圈88个,细化车巡、步巡、机巡、空巡、视巡“立体巡控”格局,深化派出所民警、交警、特警“交所合一”模式,最大限度屯警街面,全面提升巡逻密度和频次,挤压犯罪空间,共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600余名,故意伤害类警情和街面盗抢类警情分别同比下降19.7%和36.7%,社会面治安阵地更加坚实。
全市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构建“警格+网格”工作机制,811支社区警务团队持续活跃,与社会综治部门强强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清单两报告”机制高效产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多元,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万余起,化解率达97.5%,回访满意率100%,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聚力主动创稳 勇担护航重任
一年来,兰州公安聚集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抓实主动警务、靠前警务,深化平安建设、安全保障护航、深耕旅游警务,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全市公安做实“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建设,100个基层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实体运行,7站+11岗+46点“环兰治安防控识别圈”全时防控,市、县、派出所三级指挥体系反应灵敏、高效运转,城市围闭度、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城区“一区一警两辅”和农村“一村一辅警”配比持续新高,3300余个智慧安防小区可防性案件“零发生”,“西湖义警”“同心卫士”等4万余名群防群治力量深度参与平安建设,防范基础持续筑牢。
全市公安机关聚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期间社会治安特点,扁平化指挥、精准化调度,4000余名民辅警一线执勤、屯警街面,18支PTU巡控组和21支TPTU巡逻组动中备勤、精准支援,高效处置各类街面警情2300余起,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全市公安深耕“旅游警务”,立足黄河沿线景区分布特点,打造“点、线、区”3个示范工程,快处妥处各类涉旅警情1200余起,“安澜铁骑”“兰剑卫士”等旅游警务示范岗位受到市民游客点赞。10余个街面警务站创新探索“勤务+服务”模式,适时向市民游客开放警务站、休息室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为游客提供便利,“旅游警务”品牌持续擦亮。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