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陇南公安交警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探索推行临时赋码管理和“四个一批”等刚性措施,组织开展全市“五小车辆”临时赋码管理系统培训等活动10余次,累计培训相关从业人员220人次。实现了车辆全链条闭环管理,全市电动自行车纳管率与去年同比上升220.23%。
主动创稳找方法
“电动车、自行车请走非机动车道,二轮、三轮摩托车请靠边行驶,骑乘电动车、摩托车请佩戴安全头盔……”在武都城区各路口,随着循环播放着温馨提示,各类电动自行车有序驶入非机动车道,所有摩托车减速靠边行驶,护学岗民警现场指挥疏导交通、引导孩子们安全出入校园,执勤点民警逐车筛查无牌无证、未戴头盔等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并严格落实赋码管理等过渡性政策。
“现在管理到位,交警执法方式也很文明,城区交通秩序井然,这是对人民群众安全的负责,我心甘情愿接受处罚。”9月6日,市民张女士骑乘电动自行车因未戴安全头盔被查处时非常配合地对执勤民警说。
为有效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陇南公安交警主动创稳,探索出了电动自行车管理“陇南经验”。充分发挥“交所合一”“两站两员”优势,深度应用临时赋码管理系统采集无牌电动自行车信息,目前已累计采集数据7万余条,实现辖区电动自行车底数清。对现场查处和市场监管部门抄报的已售电动自行车进行动态赋码,目前已赋码管理1.8万余辆,实现辖区已售电动自行车知去向。常态化宣传购买和驾乘不符合安全标准电动自行车的危险性、危害性,曝光相关典型交通违法和事故案例40余起。
多措并举除隐患
“交通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团圆,非标电动车早淘汰、早受益,无牌车辆也要及时入户。”近日,在康县城关镇中街,赵大爷的老年代步车因未办理入户登记被查处时他这样说。
陇南公安交警多措并举掀起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强大攻势,全面消除电动自行车源头隐患,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已深入老百姓心中。目前已按照“上户一批、报废一批、过渡一批、置换一批”管理办法上户1.5万余辆、报废8.7万余辆。计划在3至5年内全面消除无牌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紧盯“三上三下”“一早一晚”等重点时段,认真开展电动自行车、摩托车重点违法专项整治,全面掀起电动自行车规范化管理强大攻势,今年已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3.7万余起。联合治安等警种以及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组织开展联合专项检查行动9次。落实“事故倒查+追根溯源+联合处罚”的溯源闭环,已溯源调查涉电动自行车亡人交通事故2起。
便民利企促发展
“真的是太方便了,我刚买完电动车当场就办好了登记挂牌手续,前后不到10分钟,不用跑来跑去,省时省钱又省力。”前不久,西和县“流动车管所”为王女士办理业务时她激动地说。
陇南公安交警坚持以人为本和便民利企原则,全力打造服务型警务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通过动员报废回收企业、车辆经销商、保险公司、二手车公司、驾培机构进一步规范收费标准、最大程度让利办事群众,探索推行“五个让利”刺激车驾管业务正增长,实现为百姓减负、为企业纾困、为安全兜底的综合目标。今年以来,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共办理车管业务14707笔,54家电动车销售门店试点带牌销售已销30辆,“流动车管所”持续深入116个乡镇、580个村社办理车驾管业务,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