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擦亮平安底色
——会宁县公安局河畔派出所以“红色引擎”激活基层治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和英雄故事。
9月11日,“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甘肃公安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会宁县,追寻那些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的红色初心。
赓续红色血脉 擦亮平安底色。近年来,会宁县公安局河畔派出所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以做新时代“红军传人”为己任,不断挖掘红色宝藏,推进警务改革、夯实基层基础,赢得当地群众的赞许,在这片红土地上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平安答卷”。
9月11日,河畔派出所民辅警走进工地开展普法宣传。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摄。
群防群治 做实红色警务
河畔派出所针对辖区人员往来复杂,城乡交界因情感问题、土地边界权属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河畔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变为“群防治”,从“被动接警”转变为“主动出警”,从“浮于面上”转变为“进村入户”。
今年4月,河畔派出所民辅警在走访排查中得知,辖区河畔镇河畔村李俊某和李万某兄弟二人,因宅基地归属问题,引发矛盾,双方在法院两次通过诉讼解决问题,但矛盾一直未化解。
河畔派出所了解情况后,发挥政法“五老”法律熟和“好邻居”情况熟的优势,情感感化,化解积压多年的兄弟矛盾,既最大化保障了双方的权益,又维护了村居的和谐。
今年以来,河畔派出所将公安工作融入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积极发挥“村警”“信息员、调解员”作用,以“村警”为核心,以村干部、网格员、综治巡逻队员为骨干,群众自治等为补充的专群联动工作模式,及时发现存在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全方位开展基层治安基础和群防群治工作,有效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使干群关系、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夯实乡村平安建设基础。
警心连民意 践行红色初心
公安工作好不好,群众评价说了算。今年以来,河畔派出所将在群众路线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着力点,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
记者了解到,河畔派出所借助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门牌、“码上办”等渠道,常态化征集、反馈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深入推进“三调联动”“警调对接”,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办。
河畔派出所通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努力把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准上。以法治为保障,加强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利用“河畔好声音”、村社微信群组、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快的优势,让群众认识到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就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努力使循法而行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网格警务 让基层治理“一网统管”
近年来,河畔派出所民警以“一标三实”工作为契机,建立治安户长,联络治安积极分子,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在摸清治安信息要素、找准问题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用围圈、打格、布点的思路,构建网络化、立体化、动态化的城乡社区防控体系,筑牢地方安全稳定的防控屏障充分依托“网格化管理”编制严密治理“警网” 模式,积极组织片区民辅警不定期深入辖区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禁毒、安全生产等宣传工作,同时根据片区责任划分,要求片区负责人主动联合社区、村委负责人,切实担负起网格牵头责任,警务辅助人员与网格员捆绑作业,将警力与网格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与此同时,河畔派出所抓住群众对网络、媒体依赖等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方式,宣传推送最新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小视频,通过社区、村两委群、物业群以及民辅警微信朋友圈进行群发、转发,时时更新揭露最新诈骗手段,增强群众对此类诈骗手段的辨识能力,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