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就能快速发表论文?小心掉“坑”里
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原以为花钱就能快速发表论文,却不知这是诈骗分子精心布设的“坑”,等到发现的时候,却发现已被对方拉黑,为时已晚……8月10日,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网络交易类、虚假中奖类、冒充公检法类、虚假服务类等四类诈骗。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好证据,并立即拨打96110报警。
网络交易类
王同学使用家长手机在某社交电商平台发布自己有小马宝莉卡片的笔记,后有陌生网友联系其称愿意出价购买卡片,便给王同学发送了一个交易链接,联系客服后即可收款。王同学便在该客服诱导下下载了视频会议APP,打开屏幕共享后按照客服要求查看了微信钱包等余额,并将微信余额提现到银行卡内,退出会议后收到银行卡扣款信息。王同学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未成年人对电信诈骗的内容了解甚少,这需要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家长和老师对其进行反诈骗知识的普及教育;只有全民反电诈才能彻底遏制电信诈骗案件高发的态势。
虚假中奖类
米先生在某网页看到有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广告,添加好友后,对方让其下载一款名为“某峰”的APP并称该APP的群聊内可抢红包。米先生在准备兑换红包时,对方称其充值到一定的会员等级才可以提现。米先生便按对方要求多次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后转账约3万元,却依然无法提现。米先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面对网上各种诱人的中奖信息、红包礼品,只有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贪小便宜才能避免吃大亏。
冒充公检法类
近日,曹女士接到自称是某公安局的电话,称其身份证近期被用来办理出境护照,涉及多起境外涉诈案件需配合调查。曹女士按照对方要求开启视频聊天后,将名下所有银行卡的资金转到“对公账户”,查看是否有洗钱嫌疑,并让其等通知。几天过后,曹女士仍未收到任何回复,接到了96110反诈电话后才知道自己遭遇了诈骗。
省反诈中心提示:凡是接到自称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来电并要求视频聊天、屏幕共享,或者进行转账的都是骗子。
虚假服务类
近日,杜先生通过网络看到一则可以在重要期刊快速发表论文以评职称的广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杜先生按照指引提示添加了广告方为好友。对方称完成协议需支付6000元的定金,杜先生在转账几天后,询问文章发表事宜时,却发现已被对方拉黑。杜先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当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时,应当多思考,谨慎对待。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