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定西市公安机关将预警劝阻工作视作提升电信网络诈骗防控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提升资金预警指令劝阻质效为着力点,扎实做好见面劝阻,优化远程劝阻,强化科技劝阻,细化分类劝阻,全方位提升重点人群的防诈意识与能力。截至目前,已为22万余名群众开展预警劝阻,全市电诈案件发案率持续降低。
科技赋能 提升预警质效
7月4日17时许,陇西县公安局接市公安局转办的预警信息,称辖区居民李某正在向骗子大额转账。收到指令后,反诈中心民警即刻电话联系预警对象。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成功阻止了李某继续转账。
定西市公安局投入400余万元建成“定西公安反诈智能指挥作战平台”,将96110反诈专线搭建至“市、县区、派出所”,构建起三级预警防控模式,设置智能化、分布式劝阻功能,落实落细分级分类劝阻工作机制。分类别、分地域采用智能机器人劝阻、智能短信劝阻、人工劝阻、指令上门劝阻等多种方式,及时开展劝阻宣防工作。对紧急高危、高危预警,由辖区派出所第一时间进行劝阻;对中、低危预警,则采取智能机器人与人工远程预警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指令第一时间下达,实现及时、精准劝阻,有力降低了全市电诈案件的发案数量。
阻断预警 及时劝阻止损
“谢谢你们及时劝阻,保住了我的血汗钱!”6月19日,定西市居民王某向涉诈账户转账 13万元,正准备将卡内20万元再次转入涉诈账户时,被民警及时上门劝阻。
全市公安机关对于已与涉诈账户发生交易的重点预警对象,依照“逐一见面、逐一反馈、逐一回访”的要求,建立市、县区、派出所三级联动、7×24小时值班的劝阻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社区民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探索开展“一见面五推送”工作(将紧急高危类预警信息推送至乡镇综治中心、村委会、社、当事人家属或单位),动员各方力量,全力开展见面劝阻和反诈宣传。严格按照“1小时上门、2小时见面、6小时反馈”的工作要求,实施见面劝阻、保护性管控、及时唤醒等综合举措,严防预后被骗情况发生,力求将群众损失降至最低。
综合施策 唤醒重点对象
“虽然骗子的诈骗手法花样翻新,但是只要我们牢记‘六个一律’,坚持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就能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近日,反诈中心民警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
定西市公安机关整合劝阻与宣传两大功能,精心打造预警宣教室。通过分析诈骗过程及施诈受骗人员心理,研究推出“七个一”反诈宣教工作法(“学一本反诈宣传手册、抄一遍‘十个凡是’警示语、看一篇反诈宣传警示视频、背一次‘六个一律’、装一个国家反诈中心手机 APP、签一次反诈宣传承诺墙、拍一张不给陌生人转账的打卡照片”),同时,以剖析讲解本地案例为辅助,针对不同性格、职业、年龄、事由,采用图文并茂、影音结合、专业劝阻等形式,对受宣对象进行“个性化”预警宣教,开创反诈“唤醒”新模式。通过一站式、流程化的宣教形式,让预警对象洞悉电信网络诈骗的惯用伎俩,沉浸式、立体式、互动式地接受反诈宣教,切实做到防骗意识入脑入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