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很可能会使问题变得复杂,会让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康县公安局长坝派出所负责人万杰说。
近年来,康县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紧盯群众小事,在全县融合推行“警格+网格”工作法,控源头、畅渠道、聚合力、解民忧,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道德法治大宣传 融入调解全过程
在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时,康县公安局坚持将德法宣传教育融入调解全过程。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通过康县公安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微博、头条号等宣传载体,警格群信息化手段,按照“全面覆盖、不留盲点”的原则,线上线下开展宣传。派出所组织驻村民辅警、双协员、义警等治安积极分子开展法律宣传进家庭、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进单位、进集市“六进”活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点对点交流,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基层稳定防线。
社情民意大排查 警格互动促和谐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机制更健全,责任更明确,力量更充实,发现矛盾更及时。”这是社区民警李彦在“警格+”警务运行机制运行之后最深的感受。
派出所驻村民辅警联合警格信息员等群防群治力量按照警格化管理区域,分别对各自包片小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走访、排查,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康县公安局通过建立矛盾纠纷“四色”预警管理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等,实行矛盾纠纷日报告、周研判,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分类,按照一格一档、一村一册,建立“民情档案一本账”,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消弭在萌芽状态。
矛盾纠纷大化解 及时疏导解疙瘩
派出所警格员定期不定期带队进村走访,唠家常、送温暖、听民声,对家户内部、邻里之间等产生的一些矛盾纠纷,联手警格信息员采取“院坝会”“板凳会”等形式,把矛盾纠纷摆出来,以大家评、大家议的方式,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格子中。
“他们把法庭老刘都叫来了,给我讲了法律政策,让我知道这样处理很公平。”矛盾纠纷调解后,当事人李某心服口服地说。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派出所协调乡镇综治办、司法所、卫生院等部门,充分发挥民警、社区工作者、妇联干部、律师、乡贤能人、志愿者等作用,常态化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和解决矛盾纠纷,降低风险隐患。
后续跟进大回访 调解成效入民心
“王大爷,老李没有再堵路吧?” 驻村民警陈文鹏在进村入户时了解矛盾调处后的情况。
派出所依托“1+1+N”警格管理服务体系,实行“一案一档”后续回访机制,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组织警格员对调成或未调成的矛盾纠纷实行定期回访,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动态、行为有无反常以及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通过回访,及时发现和纠正调解工作,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调解实效、巩固调解成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以“小警格”托起“大民生”。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