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平安底色提升幸福成色
——康县公安构建“1+2+N”警调对接机制
康县公安局大南峪派出所民警联合双协员、综治办工作人员在花庙村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3月25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余刚摄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饶剑
近年来,康县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构建“1+2+N”(1名民警+2名镇村干部+综治人员、双协员、义警、“和事佬”调解队伍)的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各尽其能的警调对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警”的优势和“调”的作用,推动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多元化解,擦亮社会平安底色,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警调对接”定分止争
今年3月19日,三河派出所民警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公家湾村村民韩某某和严某某因地界问题存在矛盾纠纷。民警主动联系镇村干部、综治办人员、双协员上门调解,由于两家林权证及土地证上标注的界限模糊,导致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民警又邀请当年地界划分时的老干部和知情人士参与调解。经过3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并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
针对春耕秋收矛盾纠纷多发的实际,各基层派出所在深入开展防火防盗防电诈、禁毒禁赌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时,主动联合综治中心、村(社区)工作人员、乡贤“和事佬”、义警、双协员等共同开展治安巡逻防控、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通过警调对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状态。
“三方联动”分类调处
今年3月16日,大堡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报警称“有人威胁阻拦,不让我走。”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处置。经了解,女子何某经人介绍与大堡镇男子宋某谈对象,经过1个多月的相处,何某决定分手。案发当日,何某欲驾车离开时,宋某情急之下将其驾驶的机动车轮胎卸掉,要求何某归还其花费后才同意离开。调处中,民警积极联系综治办人员、司法所干警、双协员、“和事佬”调解队队员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析法说理,最终化解了矛盾纠纷。
为了让矛盾纠纷分类调处,派出所调解室、村警务工作站与司法所、“和事佬”调解队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民警在日常接处警和下村走访过程中,发现涉及邻里、婚恋矛盾纠纷等情况马上通报,双协员、“和事佬”调解队队员与司法所干警则进村入户开展调解工作,并按照矛盾纠纷难易程度建立健全红、黄、蓝三类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复盘回访”巩固成效
近日,大南峪派出所对当事人宋氏兄弟生活情况进行了回访,以巩固矛盾纠纷化解成效。宋氏兄弟因家产分割问题多次发生激烈争吵,村社多次协调无果后,派出所民警联合“和事佬”调解队队员从矛盾纠纷的根源上找问题,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最终促使两兄弟达成协议。
为切实强化源头管理,各基层派出所联合“和事佬”调解队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逐一进行复盘点评,在总结经验中分析不足、查找短板,不断提升调解能力。同时,为防止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复发,派出所深化落实定期回访制度,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基层稳定根基。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