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县基层社会治理中,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乡贤和事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热心帮助身边的人,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尽心尽力当大事来办,直到各方都满意为止。
近年来,礼县公安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基层社会治安形势,发挥乡贤“头雁”作用,用乡贤“能人”的智慧解决“邻里事”,用乡贤“强人”的威信解决“难缠事”,用乡贤“熟人”的亲情解决“群体事”,推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用天然优势消除情感隔阂
礼县永兴镇是苹果种植大镇,但发展经济过程中易发矛盾纠纷。如何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永兴派出所充分发挥“乡贤和事佬”的优势,邀请文家村老党员杨育红担任调解员。杨育红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以“威望高、明乡情”的乡贤力量为分支,通过挖掘选拔本地品行好、有威望、有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同志组成联合调解组,壮大调解队伍力量,推动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前不久,永兴镇文家村的杨某和捷地村的赵某因果树种植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乡贤调解员杨育红、赵公委见双方情绪激动,决定暂时将两人分开,分头给双方做工作。在两位乡贤调解员的耐心劝说、调和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握手言和。“乡贤调解员对本地乡俗民情比较了解,具有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优势,更容易与双方当事人推心置腹地沟通交谈,增加感情认同,既能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又解开了双方的心结,消除情感隔阂,实现情理与法理的交融。”永兴派出所所长胡红祥说。
用“老理”“土话”把理说透
“按辈分你们要喊我一声叔叔,公公婆婆身体不让你们操心,孩子学习又很好,没想到你俩整天不安分,动不动就闹离婚,我都替你们脸红……”4月10日,祁山派出所接到网格员信息反馈,辖区赵家村赵某夫妇在家里闹矛盾。民警提前介入,将二人联系至派出所了解情况,并将曾经担任过村支部书记的赵新社请到调解室对二人进行劝解,赵新社从乡情亲情入手,从民间“老理”出发,用“土话”“软话”把理说透、把情道明,最终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如今,礼县的“乡贤”人数已达568名,其中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民警、老教师、老战士、社区干部等力量,他们在引领乡风文明、宣讲法律政策、调处矛盾纠纷、反映社情民意、倡导移风易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年以来,“乡贤”们运用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处的真情打动调解法、迂回迁让调解法、排忧解难调解法、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调解法,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8起,化解率达100%。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