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公安局:“十项措施”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3-09-08 09:37:29     来源:法治甘肃网

  为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暨命案防范工作常态化深入开展,持续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按照“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提质量”的工作目标,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礼县公安局制定出台《礼县公安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暨命案防范工作十项措施》。

  靠实一个责任。派出所专题向属地党委政府汇报县级层面下发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暨命案防范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暨命案防范工作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暨命案防范中的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命案防范。

  召开一次会议。县局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暨命案防范工作专题会议,汇总各派出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对排查出未化解的、短时间不能化解的重大、复杂、疑难纠纷,向派出所包抓局领导交办,由包抓局领导牵头,协调各方面力量攻坚化解。

  深入一回村组。社区民警要转变观念,变“接收线索”为“寻找线索”,充分发挥“工作置身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势,上门与群众拉家常、谈家事,与群众“零距离”交谈,鼓励群众讲真话,从村民的“抱怨”“牢骚”中获取社情民意,了解工作得失,找问题、找痛点、找不足,发现矛盾隐患,帮助群众疏通心中的“郁结”,解开思想上的“疙瘩”。

  排查一批矛盾。重点排查涉及宅基地纠纷、情感纠纷、经济纠纷等,落实“四级联动”模式,即双协员和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随时报告发现掌握的矛盾隐患;社区民警每日对接村组了解矛盾纠纷,核对纠纷底数;所长每周向乡镇主要领导和县局书面汇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和核对纠纷底数;治安大队每周将发现的矛盾纠纷线索下达属地派出所,每半月召开一次督办会,核对纠纷底数,确保纠纷底数清、情况明。

  签订一份承诺。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命案防范属地排查“五级背书”:一个是乡村层面的背书:村组未上报或未发现矛盾纠纷的,告知其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签订承诺书;另外一个是内部的背书:派出所包抓局领导、所长、社区民警对排查数据落实签字背书。

  评估一批线索。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婚恋、地界、经济类纠纷,着力破除以往清单登记、台账管理的程式化工作模式,由派出所协调镇村干部、司法所逐起进行分别以“红、橙、黄、蓝”四色风险分析评估,红、橙色落实“一周一督办”“一周一会诊”;黄、蓝色落实“半月一督办”“半月一会诊”,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组”推动多元化解,彻底化解矛盾。

  推送一张清单。对公安职能内的矛盾纠纷由派出所先自行调解,深入调解多次不成的,按照“社区民警—所领导—相关警种—包抓派出所局领导”四级提级管理;对非公安职能的矛盾纠纷,实时录入衔接平台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抄送函告、提醒函推动落实化解责任。

  开展一场普法。派出所落实每月普法日制度。采用“一案一剖析”“一事一讲解”的方式,以案说法,以案说责,同时常态化在主流媒体开设“命案防范大家谈”专题栏目,形成强大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命案防范工作宣传氛围,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防范的良好局面。

  紧盯一趟回访。制定《矛盾纠纷调解回访制度》跟踪回访“长久防”。防止矛盾纠纷化解不彻底引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将矛盾纠纷回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和硬性任务来抓,对调解成功和未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在达成协议(未达成协议)后开展至少三次回访。按照“谁办理、谁负责,谁调解、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回访要求。

  严肃一纪问责。坚持每案必查、失职必究,对现发命案开展案件剖析,倒查责任。(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曹治 通讯员 杨含龙)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