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偷”掩饰下的“秘密”
——兰州安宁警方侦破“2008·1·08”命案积案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通讯员 王植玉
“之前你反映的那些事,明明不是你干的,为什么虚假检举自首还大包大揽?”
“这些事我都听‘圈里人’说过,我就是想让你们用心去查,看有没有你们不掌握的,万一查实了算我立功,能少判几年。”
“你都知道立功,那伤人致死后为什么不来自首?”
“总觉得来不及了,现在是真的来不及了……”
4月11日,随着一心想“立功”的犯罪嫌疑人汪某交代了自己身背命案的“秘密”,这起发生在2008年1月8日深夜的命案积案成功告破,一直以“惯偷”身份掩饰潜藏15年的汪某瘫倒在了讯问椅上。
案中有案 一个似曾相识的动作
“师父,给徒弟帮个忙呗,我要提审个盗窃惯犯,其他同事都出去忙了,您看您能不能……”3月29日的黄昏,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刑侦大队民警董新民在楼道里拦住了副大队长闫学军。闫学军笑着拍了拍徒弟:“带你四年了,这种事儿哪次不是我,这回可真是最后一次啊!”
“保证是最后一次!”董新民答应着。
“怎么这么晚急着提审?发现新线索了?”
“不愧是师父!您还真说中了,看守所来电话了,说嫌疑人想立功,有重大线索向咱们检举。”
提讯室里,看着看守所民警转交的数封“自首材料”和“检举信”,董新民有些半信半疑。写的全是十几年前的事,没有实质内容,提到的人名全是绰号,几乎没有一点价值。但闫学军却逐字逐句地细读,时不时推敲琢磨。
“报告!”身负多次盗窃前科的汪某进入了提讯室,闫学军下意识地抬头一看,心里却莫名“咯噔”了一下。汪某进来时,抖着肩膀向左摇头的动作好像在哪儿见过,但到底是什么场景、什么事?闫学军的记忆却像沉入深海一样,迟迟无法浮出水面。
分析线索,研判案情。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供图
随着讯问的深入,闫学军和董新民感到事情没那么简单——汪某的线索材料写得一塌糊涂,但面对讯问却判若两人,能说出每一条检举线索中案件的时间、地点和涉案人员的数目。案中有案,师徒两人立即向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李军汇报。
出师不利 一场徒劳无功的调查
“查!瞎编能编得那么真?究竟核实得咋样了?”李军一嗓子,刑警张自成刚好推门进来。
“李队,我刚核实完回来,他说的八成是真的。”张自成气喘吁吁地说道:“就说汪某交代的2007年这起失火案,消防队还真有出警记录。”
事不宜迟,李军一行四人立即分组行动,对汪某自首和检举的4条线索分头开展核查,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几个县区,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调取原始案卷、寻访原办案人、走访涉案人员。
5天后,大家在办公室碰头,脸上却都带着失望。
“开始吧,都来说说核查的结果咋样。”4月4日,召开案情分析会。大家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汪某“交代”的案件的确存在,但要么就是意外事件,要么就是他人为之,和汪某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一时间,大家都没了主意,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柳暗花明 一个至关重要的提示
4月4日晚,李军向分局党委汇报案情,闫学军则是彻夜未眠,刑警的直觉告诉他,这个抖肩摇头的汪某绝对有问题,但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坐在桌前,不停查阅着从警以来自己手里悬而未决的案件相关资料。
闫学军和同事张自成翻阅案件资料。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供图
4月5日凌晨6时,李军拨通了闫学军的电话:“分局党委给了重要提示——这些事都发生在2007年,那时多名涉案嫌疑人在水挂庄活动,汪某熟知这些事,肯定是同时期活动在附近的‘圈里人’,不妨问他上述时间安宁辖区的疑难案件,或许会有突破口。”
“水挂庄!”闫学军猛地站起身,一头扎进档案室。2个小时后,他捧着一本卷角发黄的命案案卷冲进办公室,并将视频证据光盘放入光驱。那一刻,短短十几秒的读取时间好似数十年一样漫长。“就是他!”看着视频,闫学军一拳砸在桌上。
短兵相接 一场直击要害的讯问
讯问室里,张自成向汪某一件件核实着2007发生的刑事案件,而闫学军则在一旁认真观察着汪某的表情动作。不出所料,每当提到知晓度较高的案子,汪某就“大包大揽”,说得有模有样,声称自己参与其中,而且有情况要“反映”。
就在汪某懒懒散散回答讯问的时候,闫学军突然发问:“2008年1月8日,水挂庄大陆酒吧一名男子被匕首捅伤致死,你知不知道?”闫学军敏锐地发现,汪某的表情突然凝重起来,而是习惯性地再一次抖肩摇头,随后沉默不语。
“说话!”闫学军大声问道。汪某身体一颤,像突然惊醒一般,使劲闭上眼睛又缓缓睁开,用颤抖的声音回答:“我不知道,不是我干的!” 此时,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数秒的视频:一个模糊的背影手持匕首,抖着肩膀往左摇了摇头,仓皇逃跑,消失在了夜色中。见此情形,汪某瘫倒在讯问椅上。
真凶现形 一个重见天日的“秘密”
2008年1月8日23时许,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北口的大陆酒吧,2名醉酒男子发生口角,其中1人拔出匕首捅伤对方后逃离。由于现场周边视频盲区较大,除了嫌疑人逃跑时一段数秒的视频,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案件悬而未决,直至现在。
“交代了,是他干的。”4月11日,闫学军拨通了徒弟董新民的电话:“你们那边咋样?”
董新民很兴奋:“师父,李队和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几乎所有的证人要么联系不上,要么推说记不清了,有的甚至都不在人世了,但有个当年的服务生我们居然找到了,反复工作才答应配合。把汪某15年前的照片给他看时,他当场就认出来了。”
当年的案卷。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供图
15年,靠偷盗度日的汪某一直以“惯偷”的身份来掩饰自己背负命案的“秘密”。可当得知这次盗窃的案值较大,自己可能会被判重刑时,汪某想到了主动“立功”的办法。15年,当初出警的民警闫学军从“小闫”已经变成了“老闫”,而他却一直把嫌疑人抖肩摇头的特征烙印在脑海中,直到沉睡的记忆再一次被刑警的执着唤醒。
至此,这起命案积案得以成功告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