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保平安”向“创平安”转变
——嘉峪关文殊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苗丰俊 通讯员 赵旦
近年来,嘉峪关市公安局文殊派出所立足工作实际,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动“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平安联创+警民联防”“工作联动+事项联办”机制,实现了由“保平安”向“创平安”的转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将矛盾化解在房前屋后
“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之前,我们已经会同相关行业单位专业人员进行了分析评估,专业律师也对口头协议法律效力进行了解读。”近日,文殊派出所民警在谈起成功调处一起土地纠纷时表示,能够迅速取得村民双方的满意,得益于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调解机制。文殊派出所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关口前移,把风险隐患解决在前端、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文殊派出所积极开拓基层治理新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牵头成立了符合地域特点的矛盾纠纷调解室,积极联系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法庭各派基层经验丰富的人员入驻,积极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特色调解“四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分层级、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大联调机制”,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进一步打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基础。
“平安联创+警民联防”把平安覆盖到田间地头
“能有这么好的治安环境,得益于警察同志的巡逻防控、治安宣讲。”文殊镇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王萌的一番话,让人深感文殊派出所狠抓“见警率”,深入开展巡逻防控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文殊派出所将基层治理和多元共治有效衔接起来,持续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力度,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不断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结合治安状况及人员密集场所发案特点,组织认真分析研判,延伸巡逻防控触角,安排巡逻民警,联合“治安户长”等积极分子,采用“步巡+车巡”“日巡+夜巡”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对村镇重点部位及场所、治安复杂区域的巡逻频次和力度,做到“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针对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组织民警走进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在保农、护农、利农上下功夫、出实招。
“工作联动+事项联办”把服务送到群众门口
“虽然生活有困难,但是有帮扶民警的关心帮助,让我心里暖暖的。”近日,见到上门帮扶慰问的民警,文殊镇石桥村居民万玉桂喜笑颜开。文殊派出所社区民警在了解到万玉桂因病致困的情况后,积极开展帮扶工作,给其送去生活慰问品,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文殊派出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和治安“痛点”为突破口,创新优化社区警务工作效能,将驻村警务室打造成群众的第一窗口、治安防控的第一阵地、法律宣传的第一平台、信息采集的第一源头。延伸群众工作触角,厘清工作重点,充分发动群众力量,挖掘全民参与治安防控的潜力,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等困难群众采取户籍证件上门服务、巡回服务和代缴代办等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