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是铭记 重启是传承
—— 一个公安英烈家庭子承父业“警号重启”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维琴
父亲的警号贴在窦轶凡的警服上,这一刻,他的心与父亲贴得更近了。 兰州铁路公安局供图
年仅42岁的父亲倒在工作岗位上, 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时隔11年,父亲生前戴过的警号又在儿子身上启用,兰 州铁路公安局银川公安处一个公安英烈家庭子承父业的初心与传承,完美演绎了英 烈家庭两代人同饮黄 河水、共享“铁”饭碗的公安事业追求。
为公安事业忠诚履职
“我这一辈子就喜欢干警察。”只要认识窦军的老民警都知道,这是窦军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警以来,无论在什么岗位,窦军对工作始终满怀激情,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优秀的工作成绩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诠释着他对公安工作的无限热爱。在刑警支队工作期间,他曾参与多起重特大案件的侦破工作,他的吃苦奉献精神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惠农车站派出所副所长的办公室里,房间依旧干净整洁,一套警服整齐地叠放在床铺上,一如主人生前的习惯。桌面上的台历,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工作安排,但却永远定格在2012年9月16日。
当日9时许,兰州铁路公安局银川公安处惠农车站派出所副所长窦军在值班期间,因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儿子才9岁。
在窦军从警17年的经历中,先后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治安案件300多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涉案在逃人员150多人,先后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6次荣获个人嘉奖,多次被兰州铁路局、兰州铁路公安局、兰州铁路公安局银川公安处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民警”等荣誉称号。
为治安稳定求实创新
窦军在多年的公安工作中,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每次接受任务,都努力克服家庭困难,始终以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为重,危急关头敢打敢拼,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高尚情怀。
窦轶凡接过父亲的警号,传承 由此开启。兰州铁路公安局供图
2007年2月9日,通过中铁快运银川营业部发往四川成都市的复方甘草片被盗。窦军作为专案组成员,经过三天三夜调查走访,最终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因成绩突出,他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9年2月,窦军从兰州铁路公安局银川公安处刑警支队调任惠农车站派出所副所长。这个所辖区的铁路线路呈开放状态,牛羊上道、行人上线等惯性、顽固性治安问题屡禁不绝,给治安和线路运输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面对困难,窦军带领民警迎难而上,进学校、入企业、走村入户,在短时间内遍访了辖区范围内所有街道、社区、学校、村庄和企事业单位,准确掌握了社情动态,提出了“宣传预防为主,打击治理为辅”的治安管理思路,在维护铁路治安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9年以来,惠农车站派出所先后破获刑事案件几十起、治安案件300余起,为国家挽回大量财产损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案件侦破处理过程中,窦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他经常把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方法和技巧与从事侦查员岗位的工作经验结合,大胆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侦查手段,屡屡突破“硬骨头、疑难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由于长期的操劳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他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疾病。2009年初,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经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从此以后,便落下了严重的病根,但从来没因身体原因影响过工作。
心系群众做基层楷模
“群众有困难找到我们,我们就有责任帮助他们,咱铁路警察要多管管老百姓的‘闲’事。”窦军常这样说。他在走访中了解到,惠农车站附近住着73岁老人王朝玉,因家境贫寒冬天烧不起煤,经常跑到铁路附近捡煤渣。窦军发动所里民警捐款,为老人买了一车煤。从2010年开始,每到临近冬天,他都会准时把过冬的煤拉到老人家,让老人在冬天感觉格外温暖。
当听说窦副所长牺牲的消息后,王朝玉老人颤巍巍地来到所里,摸着警务公开栏里窦军的照片,泣不成声地说:“好人哪,你咋这么年轻就走了呀,老天爷咋不让我替你啊?”
红果子小学的10多名小学生每到新学期开学,都能收到窦叔叔为他们送来的文具和新衣服。2010年以来,窦军同志先后带领民警为辖区贫困群众和学生捐资3000余元,捐助学习用品300余件、棉衣70余件。这些凝聚着窦军心血的捐助,如涓涓细流,温暖着群众的心,和谐了警民关系,树立起了铁路公安的良好形象。
“他经验丰富,心思缜密,想问题全面周到,所里民警都佩服他的为人。”这是惠农车站派出所所长李研对窦军的评价。
窦军是新时期铁路警察的优秀代表,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和神圣职责,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他的事迹平凡而生动,是一名铁路警察的真实写照。
封存十年警号重启
“123296”这枚警号,是窦军生前用过的,已经封存了10年。今年1月13日,窦军的儿子窦轶凡入列兰铁公安队列,兰铁公安局银川公安处重启二级英模窦军的警号,将它戴在窦轶凡的胸前。窦轶凡正式成为兰州铁路公安局银川公安处灵武车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封存10年后,二级英模窦军的警号重启。兰州铁路公安局供图
在窦轶凡的记忆里,父亲经常不在家,为侦破一起命案,父亲半年多辗转多地,甚至化装成打工人员,在一家缝纫机配件厂打工三个多月。自己3岁染上肺炎,先后两次住院,都没有看到爸爸的身影。他现在才知道,当时为了不暴露身份,父亲更换了当地号码,家人根本联系不上他。三个月后,窦军的付出得到回报,一名重要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
担任惠农车站派出所副所长后,窦军依然整天为工作忙碌。窦轶凡唯一一次跟着父亲去派出所玩,却被父亲扔在所里整整两天,而这两天,窦军一心扑在了辖区发生的一起案子上。案子破了,窦轶凡却再也不想随父亲来派出所了。
父亲的牺牲,成了窦轶凡心里说不出的痛,那以后,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执着。父亲生前经常说:“我这一辈子就喜欢当警察。”耳濡目染,窦轶凡梦想成为一名警察,去体验父亲一生热爱的警察职业。
在警校的三年,窦轶凡刻苦学习,锤炼吃苦意志,只为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2023年是窦轶凡从警后的第一个春运。一提到春运,就成了窦轶凡心里的巨大阴影。他知道,为了旅客的团圆,铁警亲人聚少离多,这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多年的辛苦很值得。
“今天佩戴上父亲的警号,就像是我和他有一种无形的联系,今年是我第一年春运,每次我上岗,摸着胸前的警号,就像父亲看着我成长,看着我工作,我要让他为我感到欣慰。”窦轶凡为人热情,工作中看见需要帮助的老、弱、病等困难旅客,主动上前帮助旅客提行李、推轮椅,保障旅客在有限的站停时间里安全上下车,赢得旅客好评。
封存是铭记,重启是传承。“警号重启”,是人民警察独有的情怀和仪式。一枚警号,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它是人民警察身份的证明,同时也激励青年民警前赴后继,完成公安英烈未竟的事业,让公安英模精神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