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安建设融入每个“微网格”
——康县探索“网格+警格”融合治理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饶剑
为积极回应群众新期盼,真正让平安幸福看得见,今年以来,康县公安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的警务理念,在“主动警务”的基础上,从资源整合、部门协同、依靠群众、改革创新等多维度拓展思路,再次推出“网格+警格”融合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共建共治共享优势,将平安建设融入每个微网格,全面奏响基层治理和谐曲。
搭建平台创建平安治理共同体
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是推动“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的第一步。康县公安主动将警力下沉、融入网格,以实有人口为基本标准,将辖区划分为18个警格,128个警务区,定岗定责配齐配全社区民警。
在全县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中招录了70名辅警,经培训合格后,全部充实到基层派出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全县实现“一村一辅警”,积极调动“双协员、治安巡逻队”等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管理。同时,派出所与各乡镇联合召开专题会议,将网格与警格无缝对接,建立健全“警格+网格”工作机制,每名民警、辅警对口社区、村镇网格,逐人划定“责任田”,明确警务网格工作任务,采用“矛盾纠纷联调、重点要素联管、防范教育联宣、统一管理考核、业务协同联动”的五联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康县特有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之路。并在民警的带领下,与网格员建立微信群,遇到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信访案件等,进行实时互通、共治,实现了高效的工作格局。
互联互通及时掌握治安新动态
“警格+网格”模式启动后,有效将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化优势与民警“懂法、讲政策、会调解”的专业化优势结合了起来。今年2月,网格员在工作中发现,辖区一群众家中经常发生争吵,疑似家庭矛盾,前去询问,群众却闭口不谈,便立即报告社区民警。民警走访时,在闲聊中得知群众家中这一矛盾纠纷的根源,经反复劝说,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将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同时,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时,发现邻里纠纷、劳资纠纷、租房纠纷等,及早介入,做到在网格中“悄然化解”,实现矛盾纠纷源头稳控、及早化解、就地化解,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
主动警务提升基层服务治理效能
民警和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广泛了解群众需求,征集群众建议,解决群众困难,变“坐班”服务为“上门”服务。2023年初,家住康县豆坝镇冯卢村胡大爷的女儿不慎将身份证丢失,这可难坏了胡大爷。正巧遇到正在走访的网格员,胡大爷便将自己的烦心事告诉了网格员,网格员立即将情况告知驻村民警。很快,驻村民警上门采集了身份信息,立即帮助胡大爷的女儿补办了身份证。随后,驻村民警又委托网格员将身份证送到胡大爷的家中。
驻村民警袁义荣说:“‘网格+警格’融合治理模式,进一步助推‘主动警务’,网格员将日常排查中看到的、听到的异常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民警,民警判断核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网格+警格’融合治理新模式,把件件小事做到群众的心坎里,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