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化”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 ——康乐创新模式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发布时间:2024-10-30 17:46:47     来源:甘肃法治报

矛盾和解后的笑脸更灿烂,握手言和后的关系更融洽。近年来,康乐县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创新推行“三变化”举措,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扎实开展矛盾纠纷一站式联调联动,有效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各类矛盾纠纷,跑出了为民服务的加速度。   

变“多中心”为“一中心”

搭建基层治理新平台

今年10月14日,康乐县公安局景古派出所接到电话报警称,有几名务工人员阻碍施工,双方发生矛盾纠纷。经民警了解,几位务工人员干完活后按照约定索要工资,工地负责人张某某不但不接电话,还把对方微信拉黑。民警联合镇村干部赶赴现场调解,经释法明理,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

“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这句话已成为康乐县群众的共识。康乐县同步将综治中心与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诉前调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政务中心、公安“110”智慧警务中心、民情“110”便民服务中心有机整合为一个中心,实现职能整优、队伍整合、服务整强,构建“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新格局,切实把县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化解的“集散地”、群众诉求的“表达地”、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全面推动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有效解决基层组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少、派出所警情多、法院诉讼案件多“一少两多”的“倒金字塔”问题。经过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全县婚姻家庭纠纷、劳资纠纷由2021年的12.46%、22.89%下降到2023年的5.67%、12.09%。

变“一专”为“多能”

培育基层治理新模式

今年7月,高女士与他人饮酒导致死亡,康乐县综治中心协调县公安局等单位就赔偿事宜进行调解。听了家属的诉说后,调解员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背靠背”“一对一”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劝导,使得双方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康乐县将县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人社、信访、妇联、农业农村等9个工作单位,10家专业调解组织入驻县综治中心,动员14名政法系统退休老党员发挥余热,组建“银雁”“融冰”“妇联执委”品牌调解室,集中办理纠纷调处、司法确认、仲裁速裁、诉前调解、(赋强)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信访接待、心理服务等9大类13项业务,“一站式”办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变“三跑”为“三好”

强化基层治理新引擎

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过去群众因急难愁盼问题“多头跑、反复跑、越级跑”,导致办事效率不高。康乐县综治中心变群众信访“千条线”为综合治理“一根针”。按照“一全”(信访矛盾受理全覆盖)、“二一”(让群众少跑路、只进一扇门、最多访一地)、“三式”(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接待、组团式化解)工作思路,通过建立“集结号”制度,做到“矛盾调解好、社会治安好、群众口碑好”,实现了“三跑”到“三好”质的飞跃。
 如今,“群众有诉求、政府有回应、服务必到位”的社会治理服务承诺正在康乐县全面践行。据统计,截至目前,县综治中心线上线下累计接待群众2.7万余人次,受理矛盾纠纷4293件,成功调处4280件,为7391名农民工追回劳务工资8801.72万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责任编辑:李晓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