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主动创稳底板工程
——和政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深化社会治理,构建平安和谐。今年以来,和政县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着力夯实主动创稳底板工程。全县刑事、治安案件实现“双下降”,基层矛盾纠纷实现源头化解、高效调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融合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和政县城乡,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氛围十分浓厚。
全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创新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村社、家庭、岗位延伸。通过乡村舞台、文化广场、村史馆等阵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同时,依法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建引领 深化“枫桥经验”基层实践
10月16日,党某和高某因为买卖合同纠纷求助和政县综治中心。调解员张仲胜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和政县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优化网格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网格员,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组织党员在矛盾排查、信息报告、先期调解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行“脚步丈量”工作法,要求基层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做到“提房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建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平台阵地,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
法治实践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进一扇门,解千家忧。和政县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整合村级资源和力量,实现诉求事项“最多跑一地”。
和政县扎实推进法治实践,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办、依法办。创新“五聘任一承诺”治理模式,有效整合辖区内民警、网格员、片长、调解员、宗教界人士、“五老”人员等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村民知情大会、主题宣传日等活动,广泛宣传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民生保障等政策法律,增强群众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

民警操作无人机开展空中巡逻。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摄
科技赋能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今年5月,一名5岁男孩在松鸣岩景区游玩时不慎与家人走失,和政县公安局利用“无人机高空巡查+周边视频回放”查找,仅用10分钟就找到了男孩。
和政县打造“无人机+”警务实战新模式,推进“智慧护苗”工程,加强公共区域智能感知设备覆盖,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预警、高效处置。利用“平安甘肃”信息平台、居民微信群等线上手段,快速响应群众诉求,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和政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马长禄说:“我们通过不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筑牢民族团结根基,提升主动创稳能力,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