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康庄大道
——积石山多措并举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见效,一张张幸福笑脸倍感亲切……如今,在积石山县的各个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里,群众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地震灾害的阴霾早已散去。
基层治理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今年以来,积石山县立足实际,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共建共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开辟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康庄大道,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朝阳社区工作人员认真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何蕊 摄
党建引领 网格服务保障群众和美新生活
“真是太感谢了,社区帮我们解开了心里的疙瘩。”8月24日傍晚,在吹麻滩镇圆梦社区调解室里,居民马先生紧紧握着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大燕的手激动地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此前,听力障碍的马先生因琐事与家人发生口角,原本和睦的家庭氛围变得紧张起来,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的积极调解,最终让一家人和睦如初。
圆梦社区堪称一个“大体量”社区,这里有2208户9350名居民,大家来自全县17个乡镇117个村,是去年7月新建成的一个居民集中安置区。居民们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村庄,开启了新的生活,邻里共处、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偶有矛盾纠纷发生。

网格员在村广场开展普法宣传。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何蕊 摄
圆梦社区从实际出发,组建了“党旗红马甲蓝”志愿服务队,通过合理划分网格,建立完善考评机制,让社区党员与网格员一道常态化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隐患,筑牢社区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群众身边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王大燕介绍说,圆梦社区依托矛盾调解室,经常性开展家庭美德与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典型案例讲解、普法手册发放等形式,引导居民理性沟通、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平安幸福美好家园。
科技赋能 智慧大脑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村里垃圾堆积,用手机拍照留言,很快就能得到处理。”近日,记者在团结村采访时,村民赵国忠打开“甘慧村”小程序,展示自己前不久通过“随手拍”功能反馈的卫生问题,从信息提交到垃圾清理,仅用了2小时。对此,赵国忠表示很是满意。
走进团结村,数字化场景已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各类数据,村民用小程序反馈问题很快能得到回应,老人按下红色按键即可一键呼叫……据了解,该平台通过智慧大脑、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推动团结村基层治理实现从“传统管理”到“智能服务”的跨越。
刘集乡党委副书记马进虎介绍说,作为智慧治理的中枢,智慧大脑系统搭建起“乡—村—户”三级联动的数字乡村操作系统,集成各类信息为村委会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指挥中心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一旦监测到村里安全异常,系统会自动通过云广播、短信、小程序推送预警信息,并将处置任务分配至具体责任人。数字服务治理平台整合了村务综治、数字门牌等功能,让村务管理从“纸质化”转向“数字化”。截至今年10月,该平台已处理村民诉求78件,办结率达100%,事件处置平均时间较此前缩短40%。
“以前管村全靠‘腿跑、嘴说、笔记’,现在有了智慧大脑,全村情况一屏尽收,处置问题也有了‘导航’。”马进虎说。
共建共创 各族群众共筑平安幸福新家园
今年4月,在胡林家乡朝阳社区召开的“共建共创”群众大会上,12个县直部门和居民面对面沟通,大家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有关部门现场认领了居民反映的17项民生问题,并明确了整改时限与责任主体。

社区工作人员面向老年人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何蕊 摄
据了解,朝阳社区作为2024年7月成立的集中安置点社区,居住着汉、回、东乡、土等7个民族,形成“多元共居”的嵌入式格局。社区以“共建共创”为抓手,党建引领构建“网格化+多方联动”的嵌入式治理架构。
“大家互帮互助,这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居民闵有卜的话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朝阳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邻里一家亲”等活动,致力打造“红石榴”文化阵地,推动多民族文化互融共促,居民们的积极参与,受到大家好评。社区还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制定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建立“多民族结对帮扶”机制,6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健康义诊、生活照料等服务。创新设立“积分兑换超市”, 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用“小积分”撬动“大共建”。
“社区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各族群众共筑平安幸福的家园。”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永俊这样说。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