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进行时】12月19日,温暖的夜

发布时间:2023-12-20 10:35:56     来源:每日甘肃网

 

12月19日,积石山6.2级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随着各方救援力量的迅速集结,一顶顶帐篷快速搭建、一件件物资运送到位……对于这里的群众来说,这一夜注定不同寻常。

  这一夜,大家聚在一起,住在蓝色的帐篷里,围炉取暖;这一夜,还有更多四面八方赶来的陌生人,共渡难关。

香·捞出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

  12月19日晚8时10分,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20个小时。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安置点的牛肉面锅前还排着长队,当地群众正在耐心等待着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牛肉面出锅。

  马文俊是大河家镇的村民。地震发生后,他安置好家人,第一时间赶到了安置点服务家乡受灾群众。

  “家乡有了困难,这里的汉子就要顶住事儿,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采访时,马文俊手底下并没有“闲着”。捏住一个面剂子、顺势揉一揉,和着面,一碗牛肉面顺势煮进了锅里。

  平日里在外务工的马文俊有过3年的牛肉面学徒经验,在听到安置点缺少拉面师傅后,他第一个报了名。

  与热气腾腾的面相比,这个季节积石山的温度并不“友好”。与寒冷的温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文俊热情坚守的态度。冷了,就穿个厚点的外套;累了,就和旁边的人聊天缓解下疲惫感,然后再继续。

  “墙裂了,房子受损严重,住不了了。没关系,只要人在啥都好办。”马文俊说。

  天黑的时候看不见阳光,那就成为努力照亮黑夜的一缕光。地震后安置点的第一夜里,每一个人都在汇聚着成为点亮星空的光。

稳·13口人住进了暖洋洋的帐篷

  吃了一碗泡面,又喝了杯热水,12月19日晚8时15分,马成忠哄着怀抱里自己的小女儿缓缓入睡。比起前一夜的惊心动魄,安置点的第一夜多了一丝平静和温馨。

  12月19日凌晨,当得知自己的家乡发生地震后,在临夏市务工的马成忠整整一夜难以入眠。第二天一早,便搭着同事的便车来到了大河家镇。

  看着一家老小都安安全全地站在自己眼前,他的心才算是“落回”了肚子。

  “院墙塌了,房子也裂了缝,没办法住人了。”马成忠说。12月19日中午,在镇政府的安排协调下,一家人连同几位亲戚共同住进了安置点的帐篷里。

  入住前,一家人还有点“犯嘀咕”:13口人住进安置点,要不要拿好被褥?缺不缺煤炭?有没有床位?

  带着疑惑,一家人掀开了厚重的帐篷门帘。往里看去,冒着火苗的火炉、全新的被褥、各种口味的泡面……帐篷内,各类生活物资一应俱全。此外,随着夜晚温度逐渐降低,救援人员还及时为每一顶帐篷送去了煤炭块,方便安置点的群众保持温度。

  “干净!踏实!暖和!”马成忠的心里踏实了。

暖·爱心企业八方支援冬日暖

  “大家排好队,不要拥挤,人人有份!”“想吃小馒头的群众可以去旁边的摊子上领一盒,都是刚出锅的!”……在安置点内的餐饮区域内,来自临夏市佳润食品公司的师傅们正忙着为灾区群众下着饺子。

  “我们准备了2000斤饺子,从下午一直煮到了现在。同时还准备了约50多箱小馒头,连着锅碗瓢盆,一同带来了这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后续还将有更多食品物资运抵安置点。

  在这里,还有很多家和佳润食品一样的企业自发前往灾区安置点,为当地群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位当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得知当地发生地震后,他们立刻联系组成爱心救援队伍,除了为灾区群众做上一顿热热的饭外,还运来了药品、被褥等救援物资,为灾后救援工作出出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加油,我们同在!”在地震后安置点的第一个夜,几乎每一个角落都会传递着这样的话语。

  ——是信念,面对灾难时,齐心协力渡难关的信心;

  ——是传承,面对挫折时,携手共进退的精诚合作;

  ——是温暖,面对困境时,彼此间互相鼓励的话语。

  拿着镜头拍摄的一瞬,按下笔尖记录的一刹,皆在我们的眼里。(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王梓懿 李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