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甘奉献——记和政县信访局干部高维华

发布时间:2023-08-17 16:21:00     来源:法治甘肃网

  自2010年成为一名信访干部以来,和政县信访局干部高维华始终把来访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把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当成了自己的家事,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作风,成功化解了一件件疑难信访问题,以吃苦耐劳,一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肯定和点赞。

勤于学习抓业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维华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拓宽知识层面、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提升政治素养的前提并长期坚持。他通过坚持学习,使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服务信访、服务群众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着眼于理论的灵活运用,着眼于对实践的理性思考,大胆解放思想,抛弃老旧观念,大大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信访工作中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提高认识讲政策

  家住罗家集镇的信访人马哈某长期居住农村,他至今孤身一人居住。

  高维华根据情况,到信访人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中,动员大家帮助做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又通过不厌其烦地宣讲帮扶救助、惠民政策,成功化解了一起信访积案。

  高维华根据信访人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全面真实了解他们的心理,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意,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信访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运用群众语言来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为民解难重感情

  一次次彼此交心的谈话,一件件信访疑难案件的化解,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家住松鸣镇新集村的马某家中有4口人,马某患病住院,医疗花费使无固定收入的家庭债台高筑,又要供孩子上大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面对请求救助的问题,高维华积极汇报上级并协调联系教育和民政、乡镇等相关部门,使马某家里分别得到享受低保、生活困难救助等待遇,一家生活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马某感慨万分,喜极而泣。

  高维华自觉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信访之事当家事,把信访工作当家业。他带着纯朴的感情,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努力把接待群众来访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为民排忧解难的过程。

解决问题提效率

  “承包公司微信支付了工资,感谢信访局同志为我的事情操心了。”

  5月15日,定西市安定区群众苏某华投诉反映并求助自己的难心事。原来,2021年苏某华在和政县某工地务工后回家,但工资一直拖欠未结清,希望给予解决。高维华考虑到信访人在外地、工程已完工、拖欠时间又较长的实际情况,立即与信访人取得了联系,添加微信沟通。通过利用“点对点、键对键、面对面”的联系方式协调,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态度决定速度。在工作中,高维华十分重视工作的轻重缓急,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困难的事努力办,麻烦的事尽力办”的处事原则,大大提高了信访工作效率。

守正创新重实践

  高维华对信访群众经常说,要认真算法律账、政策账、感情账、救助账,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突破口,从而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善于体验“多重身份”,是高维华在多年信访工作实践中摸索得出的“新感受”“新收获”。高维华介绍说,接访时要甘做“学生”,就是耐心倾听群众诉求,认真详实记录反映的问题,分类研判讲明政策渠道,及时向上呈报,积极转办交办。答复时力做“老师”,就是坚持依法、有序、逐级信访答复的原则,做到态度鲜明、文字准确、案件清楚、证据充分、处理得当。处理疑难杂症时勇做“家长”,就是当遇到无理缠访、闹访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准确做出评估判断,果断决策,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陈孝志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