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平安驿站”创出农村警务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9-02 11:14:36     来源:甘肃法制报

康县:“平安驿站”创出农村警务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饶剑

大南峪镇古称兰皋驿、大兰驿,是康县茶马古道支线自川经陕入甘的起点,寺长路、窑坪河穿境而过,山沟交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近年来,当地干群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战略,康县公安局大南峪派出所紧跟群众需要,主动探索农村警务新模式,全方位推进平安乡镇建设,建立大南峪派出所“平安驿站”,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驾护航。

“和事佬” 护航产业发展

大南峪镇党委班子积极鼓励群众进行山地蚕桑、坝地春菜夏稻等,村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由此也产生出邻里地界、商铺摊点等矛盾纠纷。为此,大南峪派出所按照“警务跟着民意走,服务围着群众转”工作要求,驻村民警的脚步也跟到稻田、桑园、大棚内,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讲解法律政策,为合作社开辟绿色办事通道等。

今年8月初,在郑湾村修建水稻种植的灌溉水渠以及护地河堤时,挖掘机因操作不慎给周边农田带来损毁,遭到群众阻拦,在召开社员大会时,民警深入宣讲法律政策,并多次组织“和事佬”队伍开展上门调解,全力保障工程按期完成,为护航辖区特色产业发展贡献公安力量。

“背包警官” 背出警民深情

“小罗,你背得鼓囊囊的‘百宝箱’里,又装了不少好东西吧,今天准备去哪儿?”民警罗清青笑着说:“是呀,今天去给刘婆婆送身份证,给李大爷送户口簿,还要开展日常工作。”驻村民警罗清青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包警官”,他的背包叫作“百宝箱”。 罗清青说:“我们背着‘警务背包’走村进镇,背出去的有户口簿、照相机及各类宣传资料,还有帮群众捎带的物品,背回来的有待办事项,还有群众强塞的果蔬、饮料……”

今年8月23日,大南峪镇郑湾村残疾老人刘某询问正在走访的民警:“身份证过期了,需要啥手续?你看,我的腿也不方便,要等儿子回来才能办。”民警查看后,立即从“警务背包”内取出幕布说:“不用您跑腿了,我先帮您照相,采集信息并上报,等身份证到了我再给您送来。”老人非常高兴说:“这可解决我的大难题了,你们的服务真是太好了!”

“网上警务” 便民服务全覆盖

由于大南峪镇地处偏远,群众办事很不方便,为此,大南峪派出所民警手把手教群众学会使用“甘肃公安政务服务平台”“陇南公安网上户籍室”“网上康县公安”等,并积极建立“一村一个警务便民群”,从点对点跑路,到键对键沟通,实现“零距离”服务。今年1月至8月,通过“网上警务”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60份、办理临时身份证明36份、户籍业务20余次,推送宣传知识360余次,回复群众咨询867人次,基本实现“网上警务”便民服务全覆盖。

“三老”齐力 调纠纷促和谐

为充分发挥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优势,大南峪派出所在全镇21个行政村选聘21名人员(老村干、老乡贤、老户长)作为“和事佬”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并逐步创建出“亲情感化法”“冷却降温法”“往事回忆法”等调解法。

今年8月26日,民警走访时看到两名群众在争吵,该村的老户长即“三老”矛调队员在劝解,民警适时讲解“古有三尺巷,今有七寸墙”的故事,与两家人一起回忆曾经美好的过往,最终在民警与老户长的共同努力下,两家人握手言和。1月至8月,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起,比近三年同期翻了一番,同比发案率为近五年最低,逐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三场一码” 提升宣传质效

为全力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大南峪派出所民警创新推出“三场一码”(村社小会场、傍晚电影场、饭后小广场,大力开展“微课堂”宣讲活动,并将春季防火、夏季防溺、秋季防涝、冬季防毒、常年防诈等制作成“一码通”),群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自学法律法规。通过开展“三场一码”宣传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大南峪派出所特色的“大宣传格局”,既拓宽了宣传渠道,又提升了宣传质效,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高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