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治理“组合拳”构建平安新家园
——成县创新推行“3456”社会治理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曹治
近年来,成县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坚持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下移延伸,重点聚焦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创新推行“3456”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打好基层社会治理“组合拳”,逐步构建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落实“三项措施”
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在全县范围内科学合理划分80个警务区,建成警务室64个,建成以民警命名的警务室8个,开展“治安防范型”“商企服务型”“居民服务型”等警务品牌创建,探索“警务+网格”“民警+户长”模式。创新建立“1+1+3+N”协作配合机制,即每个警务区配备1名民警、1名辅警,配备“治安信息员”“治安协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3支警务治安力量,整合辖区内“N”支社会综治力量(镇村干部、治安户长、治安积极分子等),强化了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力量。同时,全面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通过常见面、勤家访,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推行“四字工作法”
破解信访矛盾纠纷难题
在化解信访积案、调处复杂矛盾纠纷过程中,探索推行“稳、调、帮、引”四字工作法。通过工作人员主动下访,登门入户,与矛盾纠纷当事人一起谈心交流,力求把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调处班子、一套调处方案限时办结的要求,逐案落实调处化解责任制;针对因权益受损等对上访人生产生活造成的实际困难,通过办理低保、实施救助、开展帮扶等措施予以解决;针对一些难以息诉罢访的信访案件,及时引导进入司法程序,主动给予法律援助。
组织“五老新乡贤”
助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在乡村治理工作中,把思想先进、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组织起来,通过个人申请、村民小组推荐、村民评选、村“两委”审定,颁发“五老新乡贤”聘书,让他们参与到乡村治理、村务管理、政策宣讲、疫情防控、纠纷调解等工作当中,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五老新乡贤”受到村民的尊敬,继续发挥着余热,为乡村群众排忧解难,为乡村治理添光加彩,成为凝聚民心、畅通民意、了解民生、掌握民情的有力抓手,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又一桥梁和纽带。如今,“有事找五老,没有办不好”已成为群众内心认可的一句顺口溜。
开展“六小活动”
构建平安和谐新家园
在社区建设上,探索出整治小环境、提供小服务、体现小关爱、调处小纠纷、强化小宣传、排查小隐患“六小活动”社区治理新模式,积极打造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平安社区。通过组织社区党团员、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每周五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社区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作用,以“点单式”“外卖式”服务辖区群众;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职能作用,解民忧、纾民困,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由签约律师在线给居民解答各类问题,大到土地纠纷,小到房产证的办理。构建完善“超前排查、超前化解、超前预警、超前处置”,以及“亲情融入化解、协调联动化解、超前介入化解”的信访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巾帼建功”“平安家庭”“无毒家庭”等平安建设活动;持续深入排查隐患,健全完善信息预警报告体系,对各住宅小区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特别是对高层建筑地下室配电柜、上水加压泵、电梯等各类设施安全隐患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