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中国地理几何中心的“陇上明珠”,集南北风光之灵秀、汇多元文化之精髓。
从南而来,武都姚寨、裕河尽显灵秀,文县阴平八景,熠熠生辉,康县山水相依,不胜自在;极目北眺,礼县秦风遗韵,文脉悠远,西和千年乞巧生生不息;启步东进,成县西狭、鸡峰,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徽县青泥盘盘,诗诵千古,两当红色圣地,续写峥嵘;自西而入,官鹅盛景,如梦似醉……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给予陇南无尽的资源禀赋。
作为今年兰洽会的主题市之一,近年来,陇南深刻践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繁荣”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建设文旅康养胜地、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拓展文旅,延伸康养产业链条,强化引客入陇宣传。
今年1-5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956.6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4%;实现旅游花费117.92亿元,同比增长30.43%,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
青山与绿水相映,自然与人文相融。陇南正一笔笔书写生态、文化、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卷……
南北过渡带的生态人文“瑰宝”
陇南的文旅竞争力,源于这里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
作为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陇南的自然生态“天生丽质”,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蜿蜒而过,让陇南处处溪水跌宕、飞瀑流泉。
地处甘陕川三省要冲,西秦岭与岷山两大山系自东西贯入,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在此交汇,让陇南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并存,兼具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的气候特色,让这里全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润怡人、景色秀丽。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类型,丰富的生物资源,造就了官鹅沟、阳坝、万象洞、洋汤天池、云屏三峡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生态和优美秀丽的山水风光。截至目前,陇南市共普查旅游资源单体总量4942处,居全省第一,旅游资源单体品质高、储备丰富,为陇南市打造文旅康养胜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陇南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礼县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大堡子山遗址与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和县乞巧节传承千年,被誉为“中国女儿节”;两当县曾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宕昌县哈达铺旧址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珍贵的红色文化交汇交融,孕育出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为陇南文旅产业的发展赋予了鲜活的灵魂。
康养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长期以来位居全省前列,康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两当云屏成为甘肃首个“国际慢城”。依托生态优势,陇南培育出康县温泉疗养、文县茶文化养生、徽县银杏养生等特色康养品牌,13家国家级民宿数量全省第一,“康养陇之南”的内涵不断延伸。
山水铺长卷,人文着笔墨。一直以来,陇南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将灵秀天成的自然奇观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度糅合,构筑起文旅康养发展新格局。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融合”的跨越
今年的“五一”假期,陇南文旅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新打造的武都万象街、文县《白马盛典》沉浸式演艺项目、康县青龙山大景区开园运营;
全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数342.08万人次,同比增长58.82%;实现旅游花费20.21亿元,同比增长81.27%;
携程网统计报告,陇南在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花费增速分别为77.8%、97.2%,均位于全省第一,陇南酒店、机票、用车等业务在线旅游消费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97.24%;
美团酒店预订量创下历史峰值,陇南位居全国十大“满房”目的地首位,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这些都源自于近年来陇南以规划引领、项目驱动、业态创新为抓手,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成功实践。
近年来,陇南擘画蓝图、立柱架梁。以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为主体、以康养为支撑,多业融合、多产并举,将文化、旅游与康养深度融合、迭代创新。
统筹顶层设计绘就“一张蓝图”,立足全局,编制多个指导性方案文件,构建推动打造“两点、两带、两域、两环”的发展布局,成立高校专家智库团队,为产业把脉定向。每年安排引导资金2500万元,支持和发展文旅康养项目,三年来共兑现文旅系统奖补资金6800多万元、兑现“引客入陇”资金106.4万元。
推进项目建设激活“一池春水”,强化政策支持,紧抓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24年实施文旅项目69个,完成投资13.76亿元,比2022年增长111%。新引进文旅康养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34个,签约资金达52.52亿元,新业态相继落地,大项目加速推进,形成“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
深化业态融合释放“乘数效应”,培育多元化文旅业态,“文旅+演艺”,原创歌曲《娥嫚》全网点击量超31亿,带动景区流量激增;“文旅+体育”,青龙山马拉松、蜀道山地挑战赛等赛事成为新IP;“文旅+农业”,28个中国传统村落、24个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点缀陇南热土,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超35%;“文旅+科技”,建成VR体验馆、智慧云游平台,线上慢直播让“陇上江南”破圈传播。
……
一项项创实又创新的部署与举措,为陇南山水赋予更多的内涵与生机,文旅产业正在成为陇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打造“出圈出彩”的文旅康养新高地
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旅游业综合性、带动性的生动体现,是突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延伸拉长旅游全产业链的最好选择之一。
站在新起点,陇南正紧紧围绕“五个新陇南”目标定位,以“两地一支柱”为目标,加快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用好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品牌,加快补齐短板,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助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目标精准发力。科学编制陇南市“十五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力争202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2%、17%以上。到2030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660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800亿元,人均1200元以上。
与此同时,以“大景区集群”重塑文旅版图、以非遗赓续文化根脉、以“两点+两带+两域+两环”释放生态价值,让品牌创建再提速、交通网络再优化、招商引资再突破、服务品质再升级、宣传营销再创新。
映照新变化,彰显新气象。一批批文旅项目加快推动谋划,进一步助推陇南文旅康养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内涵升华。
聚焦创建国家级文旅品牌,实施梯次培育计划,争取新5A级景区尽快入围,加快建设高端酒店和等级民宿,力争全市旅游床位取得新突破。康县青龙山大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武都区万象街区、西和县摩天轮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古今里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持续建设武都万象、嘉陵江峡谷群、成县西狭颂、康县青龙山、秦汉文化产业带、文县白马河等八大景区(园区)。继续推进大堡子山遗址公园、橄榄新城、官鹅盛典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各县(区)培育一批发展能力强的文旅康养骨干企业,扶持经营稳定、财务规范、成长性好的文旅企业入规纳统。
大道其光,步履铿锵。一处处建设场景激战正酣,一个个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从“养在深闺”到“火爆出圈”,陇南正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创新为引擎,书写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时代答卷。这座南北过渡带上的魅力之城,必将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记者 张埥)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