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县公安局积极践行“主动警务”理念,探索深化“两警融合”工作模式,有效聚合乡镇交管站、派出所、交警中队、交通安全劝导站的力量,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交通隐患治理,形成了康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13445”工作模式。
围绕“一个中心” 明确工作导向
康县公安局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为目标,围绕“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聚焦县域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难点,构建了“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和“派出所管面、交警中队管线”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政府担主责、公安唱主角、乡村能主事”的管理闭环,确保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精准。
创新“三项机制” 提升管理效能
康县公安局本着“警种整合、职能融合、效能聚合”的原则,在全市率先推动基层交警中队与派出所“两警融合”警务改革,在人口相对集中的6个派出所开办了“车驾管”业务。以“交警大队自建为主、社会力量补充为辅”的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五小车辆”智能化考试场,实现了“五小车辆”驾驶人考试由人工评判向智能化评判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由县政府出资采购“流动车管所”专用车辆,交警大队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按“一周一乡镇”方法到辖区21个乡镇群众家门口办牌、办证。
推动“四大举措” 延伸服务触角
积极推广由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研发的“五小车辆”临牌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从出售到纳管期间的管理空白。本着“立足群众需求,面向群众需要”的建设思路,建成了阳坝、周家坝乡镇机动车登记服务站,构建了“全面覆盖、共建共享”交管服务体系。按照上级要求指导企业建成“移动式检验方舱”,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的服务目标。抽调专门警力与社区民警成立“流动式”工作专班,以“消存量、减增量、以车找人、应销尽销”的原则,持续强化五小车辆报废清零工作。
夯实“四大基础” 加强源头管理
康县公安局联合公路、交通、住建等部门对辖区10处事故多发及隐患路段进行排查整治,按照“一市场一对策”对4处马路市场提出整治方案且全部完成治理。通过整合资源,由村干部兼任交通劝导员并常态化开展“人车路”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督促落实“红白喜事”报备、设置“驾驶人专用席”和“7545”等工作。在县域道路急弯陡坡路段布建11处“弯道会车预警系统” 、入康必经路口新增18套多用途卡口系统,完善升级了“三张网”建设,通过有效整合公安圈层防控、交通卡点和群众自建的1.5万个视频监控,实现了国省道、县乡路口全覆盖,并通过视频巡查和扁平化指挥调度,确保了违法行为不出村、不上路。自康略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以来,在认真履行护航警官职责的同时督促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将事故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推进“五项宣传” 提升文明理念
巧借“大喇叭”拓展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面,提升村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常态化开展流动“大篷车”助力“美丽乡村行”巡回宣讲活动。为辖区外卖骑手张贴、发放印制有“国家反诈app和手机交管12123app”的送餐手提袋、交通安全宣传岛旗、提示卡及反光背心,达到餐饮和防诈、交通安全知识的“双送达”。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将交通安全相关知识拍摄制作成《警花说交通》《乡村两级谈交通》《企业经理谈交通》等视频栏目,将交通安全延伸到群众身边。在全县350个行政村和2个驾校建成“一村一栏一标语”宣传阵地,形成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多元化交通安全宣传格局。(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余艳梅)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