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聚人才之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2-10-31 21:33:53     来源:法治甘肃网

通渭:聚人才之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姜智强 赵刚

  近年来,通渭县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造载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为提升全县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健全保障机制,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环境。通渭县先后出台《通渭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渭县推动科技创新八项制度》《通渭县优秀科技成果、优秀科技人才、优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等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财税政策和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今年以来,评选奖励县级优秀科技人才21名,优秀创新团队4个,优秀科技成果7项,优秀科技企业3家,优秀创新平台3家;争取鲁甘科技合作项目1项,市级科技项目19项,下达300万元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37项,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外引内培,培育科技人才骨干队伍。通渭县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专家工作站、人才基地,选派一批科技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研中心跟岗学习和培训等方式,着力引聚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转型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今年以来,培育市县科技领军人才5名,市级创新团队3个;柔性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2个,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32名,调整优化科技服务团198个;举办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暨科技创新政策培训班2期,培训各类科技人才、企业负责人114人。

  搭建载体平台,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通渭县整合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平台、中心建设,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全县建成省级创新平台2家、市级创新平台11家;2022年组织申报马铃薯原原种高架苗床离地栽培技术创新中心、旱地苹果绿色栽培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6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认定培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县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奖补相关企业366万元。

  深化产学研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渭县推动亨丰现代农业开发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清凉沅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本草园公司与甘肃农业大学、定西市创新研究院,昌源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农晟牧业与中科院专家团队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创新联合体,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专项和成果转化项目35项,联合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5家,引进转化符合我县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成果6项,荣获市级科技成果奖3项,推动中药农药“世创植丰宁”科技成果在全县示范转化1.5万亩。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