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人大代表家站”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金秋九月,走进陇西县福星镇裴家湾村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随着中药材采挖机的阵阵轰鸣声,一根根黄芩欢快地“翻跳”出土地,到处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9月14日下午,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内,群众正忙着机械化采挖黄芪。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摄
9月14日下午,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陇西县。
“我们已经流转、帮垦、代垦、托管近7000亩撂荒地,带动46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每户每年保底分红2.85万元。同时,吸纳了10名劳动力从事农机驾驶员工作,累计发放工资15万余元。而且,在农闲时对所有种植农户进行农机化服务、培训、机械保养等,今年以来已举办培训11场次,近500人参加了培训。”定西市人大代表、陇西县服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育鑫说,立足福星镇机械化服务中药材产业优势,结合撂荒土地整治,今年帮助农民种植了3000多亩中药材,中药材机械化社会服务逐渐普及。
种苗选择、土壤处理、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定西市人大代表、陇西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张玉云,是福星镇裴家湾村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链上的农技专家,在黄芪、党参、黄芩等中药材的种植方面提供技术服务。
在福星镇,像田育鑫和张玉云一样,在中药材产业链上“各显神通”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引领作用,提升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推广水平。
“按照标准化种植出来的中药材,长势好,品质高,还能卖上好价钱!”看着丰收的黄芩,裴家湾村村民张迈笑呵呵地说,销路根本不用愁,客商都是上门收购。
为了让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职尽责,福星镇先后建成了1个“人大代表之家”和5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并将工作室设在合作社、田间地头等中药材产业链的最前端,把各级人大代表“嵌入”到产业链中,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福星镇裴家湾村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9月14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陇西县在基层配齐配全“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站”,让人大代表履职有阵地、活动有场所。
9月15日上午,在陇西县菜子镇中川村人大代表工作站的会议室,菜子镇人大代表视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情况座谈会正在举行。
“我提交的关于周边几个村子自来水经常断水问题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解决。”定西市人大代表、中川村南宇养殖场负责人汪随柱在座谈会上说。这次在会上,他和另外几名代表又梳理出7条关于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已经转交菜子镇党委、政府。
菜子镇人大主席林小鹏告诉记者:“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在9月14日实地视察了全镇乡村建设情况,会上汇总了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也参加会议,对所有问题现场交办。”
9月15日上午,菜子镇人大代表视察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座谈会现场。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摄
目前,菜子镇已建成“人大代表之家”1个,“人大代表工作站”3个。其中,中川村人大代表工作室覆盖6个村9个选区,为31名各级人大代表提供履职阵地。通过中川村人大代表工作站,人大代表们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再通过实地视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将问题具体化,向党委、政府交办。
“座谈会上梳理的意见和建议,镇党委将认真讨论落实。”菜子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代表魏振乾说,“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站”对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帮助很大,人大代表听民情、汇民智、聚民力、惠民生,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