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梅川镇:“355”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发布时间:2022-09-08 15:01:30     来源:甘肃法制报

岷县梅川镇:“355”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今年以来,岷县梅川镇探索形成了“355”(三项建设、五治融合、五项机制)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加强“三项建设”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镇上把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梅川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周永军说,梅川镇在工作中形成了“1+35+N”(“一个镇级网格党组织”引领下的“35个村级网格党组织”和“N支力量”)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各项治理全覆盖。

(WAQEY)(配图)梅川镇:“355”(16026468)-20220908150556

8月11日,梅川镇西坝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议,协商有关事宜。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摄

同时,由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负责人和镇政府聘请的2名法律顾问,在公共法律服务站为群众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在梅川学区聘请2名具有应用心理学资质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选任213名村社干部和党员群众分别担任网格长、网格员及信息员,将擅长调解的23名乡贤充实到村级调委会任调解员,形成了以综治中心为纽带,调解组织为核心,网格员为主力的镇、村、社三级“调解链”。

坚持“五治融合”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镇上以增进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基本目标,强力推进‘五治融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周永军说。镇上探索“党建+社会治理”新模式,把组织引领力转化为社会治理凝聚力,通过党建“红”引领社会治理“蓝”。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大力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严格落实“红”“黑”榜评定制度,积极建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同时,健全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服务,切实增强群众法律意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树立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新风尚。

健全“五项机制” 推动治理提质增效

“谢谢你们,帮我追回了工资,否则我这几个月工就白打了……”代某在梅川镇务工,因工资拖欠问题向镇综治中心求助,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及时调解,当天代某顺利拿到自己的工资。

“镇上健全信访矛盾化解机制,抓实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前端预防,实现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时限案结’‘案结事了’。”周永军说。镇上着力构建以信访矛盾化解为重点、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支撑、以社会治理联防体系为载体的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82起,成功化解180起,化解率达99%,未化解成功的2起引导其走司法程序。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