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
——岷县发挥多元解纷力量助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韩伟媛
近年来,岷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整合资源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大格局。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挥村级调委会作用
近年来,岷县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聚焦婚姻家庭、邻里争执、债务劳资、征地拆迁等各类矛盾纠纷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对排查出的一般矛盾纠纷,村(社区)调委会就地化解,并制作调解协议“四联单”,化解不了的立即上报乡镇调委会,由司法所、综治中心组织调解。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在村级得到化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禾驮镇村民陈某在巷道放置石头,准备砌墙,邻居认为陈某占用了公共巷道,影响出行,两家人发生矛盾。村委会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调解。经走访和查阅资料,证实争议地属于陈某的宅基地,且陈某砌墙后剩余巷道并不影响邻居出行。在工作人员的劝解下,双方和解并签署了矛盾纠纷调解协议。
落实“五级九天”化解机制
今年以来,全县先后开展了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集中化解专项行动和“大排查、大交办、大接访、大督查”等活动,2023名网格员进村入户,广泛搜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全面掌握民情民意民怨民需,积极落实“五级九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切实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共走访群众113872户,走访率98.5%,共排查矛盾纠纷1566件,调处1560件,调处率达到99.6%。
落实“六个一”包案责任
在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集中化解专项行动期间,岷县全面梳理了50件未化解的矛盾纠纷,将部分仍未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集中交办,落实一个问题、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调处班子、一套调处方案、一个解决期限、一个稳控小组“六个一”包案责任,限期化解。在社会治理提升工作启动后,再次对未化解的11件矛盾纠纷进行了集中交办,并加强督促指导,截至5月底,50件矛盾纠纷已全部化解。
十里镇村民张某的儿子20年前因病去世,除了与孙子相关的事情,张某与儿媳很少来往。今年恰逢拆迁,张家老房子得到赔偿款30万元,面对巨额赔偿款,婆媳之间矛盾再次激化,互不相让。镇、村多次调解未果。全市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集中化解专项行动开始后,岷县严格落实“六个一”包案责任,确定一名县级领导包抓化解。调解人员分头劝说婆媳,释法明理、换位思考,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
岷县充分发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整合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路”,分级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狠抓“四调对接”工作,有效推动了各级矛盾就地解决。截至目前,岷县法院受理案件2038件,同比下降30.59%,诉前化解矛盾纠纷1299件,占民商事一审立案的63.71%。
建立“1+7+N”解纷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领导,形成县乡联动调处合力,促进和规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岷县建立了“1+7+N”县乡联动多元解纷机制。“1”即成立岷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7”即围绕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和成因复杂的7个重点领域,在县级层面组建7个矛盾纠纷调处专班,由牵头单位分管领导任专班组长,相关单位业务人员、行业律师等组成,分领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N”即各乡镇、各单位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组织,由司法局负责业务指导,包括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第三方调解、个性化品牌化调解、个人调解室等调解组织,形成纵横联动,协调各方的社会治理体系。
下一步,岷县将进一步规范完善以“1+7+N”县乡联动机制、“五级九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六个一”包案制度等,以三级综治中心为依托,织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得彻底。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