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定西市委“转变作风、追赶进位”工程和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转追工程加快建设实干政府的意见》要求,近年来,定西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紧盯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这一方向,聚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一关键,以监督管理为基础、教育帮扶为核心,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市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再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次在全省年终考核中名列前茅。
法治化治理
全市市县乡三级全部依法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建立市、县两级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建成覆盖县区司法局和全省监狱、戒毒所远程视频会见系统,有效降低了探视成本,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
同时,积极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困难,综合采取思想上“扶”志、发展上“扶”业、产业上“扶”技、经济上“扶”资四项措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对家庭生活困难者开展帮扶。截至目前,累计落实低保768人、社会保险1392人,落实承包田8264人,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就学指导等各类帮扶6337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对象“造血”能力。
标准化强基
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定西市社区矫正对象积分制考核奖惩办法》《定西市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办法》《定西市社区矫正对象点检制度》和《定西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南》,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管理机制,为确保调查评估、决定接收、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和解除终止等各环节依法依规执行提供了制度遵循。其中,《定西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南》被省司法厅作为典型案例宣传并向全省推广。
规范化提升
开展进监教育。组织近千名社区矫正对象到定西监狱开展警示法治教育、心理健康学习、集体训练劳动,通过看罪犯狱中生活、听罪犯现身说法、谈自己观后体会,让社区矫正对象更加珍惜社矫机会,有效提升社矫质量。
丰富教育载体。推广应用“互联网+”教育实践模式,建立线上线下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机制,让他们愿意学、学得进去,最大化满足各层次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需求。社区矫正法颁布后,在全省率先组织知识竞答活动,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万人次。
建强帮教阵地。以社区(村)为主阵地,成立矫正小组、制定矫正方案,以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为主体,组建帮教队伍,以模范党员的帮扶关怀和道德感召,形成“做好事,走正道”的强大正能量。疫情防控期间,积极组织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捐赠物资、排查值守、宣传劝导等义务活动,体现了他们感恩社会、回报奉献的责任担当。
精细化管理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按照《社区矫正法》规定要求,规范报到接收、考核奖励、解除终止等措施,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不间断监管,实现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统筹推进刑罚执行,制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两协调”机制,定西监狱选派4名民警参与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严格执行警示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集体训练劳动教育“三学习”措施,做到入矫宣告、警示教育、训诫约谈“三必到”。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组建社区矫正疫情防控专班,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日调度”“零报告”等严密衔接、严格管控的系列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坚决防止脱管、漏管事件发生,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疫苗接种,确保了疫情以来的监管安全。
抓好重点案件办理。通过深度参与、督查指导、跟踪调度等方式,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500余件案卷进行全面评查,受到省司法厅通报表扬。
智能化增效
以“智慧矫正”建设为抓手,搭建了涵盖入矫到解矫全周期全流程的智慧矫正综合管理平台,积极争取1千多万元资金,全面建成具有报到宣告、教育培训、心理辅导、远程指挥等功能的市县社区矫正中心8个,取现场点检、电话抽检、网上巡检、远程视频点检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管,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网络监管率、手机定位率、共享率均达到100%。积极开展司法部“智慧矫正中心”创建工作,形成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移动互联化、指挥可视化的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管理教育效能,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王刚)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