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群众同绘“畅流图” 水渠治理服务大民生——岷县寺沟镇纸坊村排水渠整治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8 10:56:03     来源:法治甘肃网

岷县寺沟镇纸坊村一条年久失修的排水渠,在一场暴雨后险情环生,严重威胁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危急时刻,寺沟镇人大代表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共同参与,通过一场为期60天的民主实践,成功将水患化为水利,让昔日令人头疼的“龙须沟”成为今日惠及千家的“畅流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纸坊村两公里长的排水渠问题彻底暴露——渠内淤泥堵塞,32处盖板塌陷,污水横流倒灌,让周边群众苦不堪言。居民车生荣看着被淹的货物,焦急地说:“一下大雨,水就往屋里灌,损失太大了!”村民田燕军则指着破损的盖板心有余悸:“晚上走这儿,跟踩地雷一样,太危险了!”

  这些发自肺腑的呼声,通过邻里间的口口相传,迅速汇聚成强烈的集体诉求。群众不再是被动等待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化身“信息员”,将问题反映给镇人大代表。正是这些鲜活的民意,将一项“解决家门口的烦心事”提上了公共议程。

深入调研,凝聚共识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镇人大副主席吕广平迅速带领5名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冒雨踩着泥泞,深入水渠沿线挨家挨户走访。在田大爷家中,看到满屋污泥的惨状,代表们的心情愈发沉重,吕广平在调研本上郑重写下:“这事必须快办,刻不容缓!”

  三天时间里,调研组不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更用心倾听每一位居民的建议。他们步行勘察,标记出19处关键淤堵点,拍摄了43张破损照片,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实、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报告不仅精准反映了问题,更融入了群众“优先更换塌陷盖板”等智慧建议。这份沉甸甸的“民情报告”成功为项目争取到20万元专项资金,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作为“民意桥梁”的关键作用,将分散的个体诉求凝聚成了科学的集体决策。

协同监督,共筑质量

  资金到位,施工随即启动。为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人大代表与群众共同组成了一支“前线监督队”。“这关系到几百号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人大代表姜同明几乎天天驻守工地,用脚步丈量每一寸进度。当发现施工方清淤深度不足时,他当场严正制止并立即要求协调整改。

  与此同时,群众也自发参与到监督中来。田燕军每天都会到工地转一转,仔细核对786块新盖板是否全部更换到位。代表们坚持每日记录施工日志,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向居民实时反馈进展。这种“代表带头、群众参与、过程透明”的民主监督模式,让整个工程在阳光下运行,不仅保障了施工质量,更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

成果共享,民心所向

  经过60天的紧张攻坚,1200立方米的淤泥被彻底清除,水渠恢复了往日的畅通。当再次迎来暴雨,纸坊村告别了昔日的“水漫金山”,路面干爽,出行无忧。车生荣看着畅通的水渠,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是太感谢人大代表了,现在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这场水渠整治,不仅解决了一项民生难题,更让群众亲身感受到了民主的力量。田燕军感慨道:“现在晚上走路心里踏实多了,这事儿办到了我们心坎上!”居民们从工程的受益者,变成了民主实践的“宣传员”。昔日人人避之不及的“龙须沟”,如今成了连接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渠”,有力印证了“民生实景图”正是由民主协作一笔一画精心绘就。

  纸坊村排水渠的成功整治,是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始于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于代表与群众的“同题共答”,终于成果惠及民生的“笑逐颜开”。寺沟镇人大将继续聚焦民生关切,深化民主实践,让更多“纸坊村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不断涌现,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金芸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