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定西市紧扣基层法治需求,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司法协理员制度落实落地。截至目前,选育基层司法协理员295名,推动法治服务触角向村(社区)延伸,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治服务网络。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精准化服务供给,有效充实基层司法行政力量,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制度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去年3月,安定区结合全省司法协理员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出台《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基层司法所司法协理员管理办法(试行)》等8项制度性措施,创新性构建“1+8”制度体系,形成完整的制度闭环。
“在安定区全面完成试点的基础上,全市采取‘乡镇调剂+社会面招聘’等多种方式,选育基层司法协理员295名,基本实现基层司法所‘七五三’的人员目标配备标准。”据定西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岷县、渭源等偏远山区,司法协理员的配备实现了所有乡镇全员覆盖,有效解决了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定西市全面落实“站所合一”制度,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司法所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一体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的实施方案》,从阵地、人员、职责等6个方面入手,推动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一体化运行。渭源县将司法所与公共法律服务站有机整合,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法治驿站”,实现法律服务“全天候”“零距离”。
精准赋能锻造“法治尖兵”
“这种调解方法技巧太实用了!通过模拟真实的调解场景,让我对人民调解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安定区“实战模拟化”培训现场,新入职的司法协理员王丽蕾兴奋地说。
为提升协理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定西市创新打造“三维一体”培养体系。在理论维度上,开设“线上+线下”培训86期,邀请高校教授、资深法官和检察官进行系统授课;在技巧维度上,通过“以案代训”“老带新”,联合市县两级政法单位建立跟班学习机制,安排协理员到综治中心等部门轮岗锻炼;在实践维度上,通过“模拟+实战”的方式,组织调解经验丰富的基层人民调解员与新入职的协理员结对,为协理员开展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提升协理员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全市司法协理员依托基层阵地,充电赋能提升法治素养,发挥“法治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法律服务员”等多重角色作用,协作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今年前6个月,司法协理员参与调处矛盾纠纷2100余件,调解成功率97.6%。
服务下沉绘就“平安画卷”
每周三上午,临洮县洮阳镇的“法律门诊”准时开诊,司法协理员骆文娟运用独创的“望闻问切”工作法,为居民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望’就是观察当事人情绪状态,‘闻’是耐心倾听诉求,‘问’是有针对性地提问,‘切’是提出专业解决方案。”骆文娟介绍说。今年以来,骆文娟采用“望闻问切”工作法已成功解决邻里纠纷21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法律好大夫”。
目前,全市已建成586个这样的基层法治服务点,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活动900余场。在通渭县,司法协理员创新开展的“法治小院”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地方戏曲,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普及了法律常识,深受群众欢迎。
今年以来,全市司法协理员共开展精准普法86场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2万册;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78件,联合基层人民调解员,为农民工追回欠薪70.43万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