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幼儿园集团推进保育教育质量提升试验区建设 形成“1234”结构化文化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5-06-12 16:11:14     来源:法治甘肃网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司晨霞)今年以来,通渭县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深入推进保育教育质量实验区建设,以“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为根基,依托通渭书画、非遗、民俗、生态资源,构建“本土文化浸润式”游戏环境,形成“1234”(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阶·三环”观察模式,四维联动)结构化文化育人模式。

  “一个核心”是以“本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为核心。“两条主线”为实施“文化浸润线”与“能力发展线”双线并行策略。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三阶·三环”观察模式(白描式观察:客观记录幼儿行为细节,在计划环节唤醒幼儿已有经验;指向性观察:捕捉“哇时刻”亮点,在创造环节支持幼儿自主探索;聚焦式观察:深度解析幼儿发展需求,在分享环节引导幼儿重构新经验),精准捕捉幼儿发展需求。“四维联动”,以“混龄实践、辐射全园、资源升级、成果转化”四维联动模式,闭环推进保育教育质量与成效持续提升。

  通渭县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深入挖掘通渭当地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创设“皮影馆”“书画室”“剪纸室”“泥工坊”“生活馆”“扎染室”等混龄区域,投入非遗材料等资源,支持混龄幼儿合作开展文化创作。通过“混龄区域实践”“案例视频分享”教研等,将“三阶观察·三环支持”应用于日常活动,在游戏、生活中,教师均可依幼儿年龄差异分层观察指导,为幼儿提供适宜支持,促进其在一日生活中全面发展,推动幼儿园整体保教质量提升。在幼儿发展方面,建立“剪纸练精细、皮影促表达、编织强专注、书法冶情操、扎染创美感、生活润匠心”6 条衔接路径。在文化传承层面,采用“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的方法,将皮影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创造“本土文化浸润式”的游戏环境。在教育创新方面,通过“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的双重推动,构建“本土文化—教师观察—幼小衔接”的实践模式。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