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定西市将基层法治创建、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厚植党建“底色” 强基固本聚合力
深化党建引领,全市119个乡镇1887个村全部建立“乡镇党委统筹、司法所组织协调、支部书记包村部署、村干部包片治理、社干部包户落实”的法治化村级网格治理体系,使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一户家庭。在村党支部中选拔党员骨干9000余名,设立“党员先锋岗”2132个,常态化参与乡村治理。
推进民主决策,落实“四议两公开”,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召开民主会议,讨论决策,并邀请律师把关。对今年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的30个村,村党支部坚持“一周一研究”,确保19项指标落实到位,完成创建任务。抓实依法治村,1887个村全部依法制定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小微权力规范清单,以5个村民小组为1个自治单元开展“微自治”,对村级权力事项进行流程公开和全面规范。
坚持文化“润色” 多彩普法入民心
打造普法品牌,线上打造市县新媒体普法矩阵,推送各类信息4万余条(部),阅读量达15亿人次,影响力连续进入全国政法系统榜单。线下组建市县主动创稳精准普法宣讲团,深入镇、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60余场次,惠及群众48万人次。实施示范创建工程,创建全国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139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0476人,认定学法用法示范户1250户。
实现推窗见“法”,立足村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法治文化广场869个、法治一条街73条、法治公园4个、法治长廊、宣传栏等792个,法治文化阵地遍地开花。
推动文化浸润,以基层群众为原型,创作普法秦腔剧85部,在全省巡演100余场次,其中《公民张三》入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自导自演普法微视频300余部,印制书法挂历等3万余册,创作法治剪纸80余幅,持续以法治文化浸润人心。
彰显为民“本色” 法治服务显温情
健全服务机构,所有镇村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室),构建“1+4+N”工作模式,即1个综合服务窗口,囊括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功能;4个专项法治服务功能室,即人民调解室、法律服务室、法治课堂、法治图书角;“N”为1个村民议事厅、1批邻里和事佬等,为村民全方位提供法律服务。
强化专业保障,全市237名律师与所有村签订“一村一法律顾问”协议,今年共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112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326人次,帮助村“两委”修订章程和村规民约56条。
畅通援助渠道,市级微信公众号设立“找律师”“找援助”等5个功能菜单,实现法律服务“指尖”办。将脱贫户、农民工等作为法律援助重点对象,落实经济困难诚信承诺、上门办理等措施,今年共受理群众法律援助案件2974件,其中涉农民工工资1294件876万元,实现“应援尽援”。
提升治理“成色” 共建共治谱和谐
今年以来,人民调解员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151件,调处成功10126件、成功率99.75%。创新运用“随手调”调处简易纠纷4418件,成功率99.9%。打造“晓慧说调解”等调解品牌,龚晓慧、李梅喜等调解员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充分发挥以法隆德的重要功能,表彰奖励平安家庭、最美普法者等1200余户。实施“红黑榜”新模式,每季度对邻里和睦的村通报表扬,纳入红榜,对矛盾纠纷多、刑事案件高发的村通报批评,纳入黑榜,先后发布“红黑榜”350余期,使村民自我约束。
探索出“团结夜话”“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品牌,群众自发聚在一起议事情、提意见,并邀请法律明白人、乡贤等说法评理,让问题在“谈笑”中解决。今年全市通过协商议事解决问题560余件,议出了乡村治理新路子。(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王宏)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