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有西北教育名县的盛誉,独特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三苦两乐”的教育精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既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又让上学的孩子能感受到家人陪伴的温暖。如今,各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不仅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还成了人气最旺的“宜居宝地”。
近年来,会宁县把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持续强化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易地搬迁挪穷窝以工代赈助增收
“党的政策好,把我从一个祖祖辈辈的庄稼汉变成小城镇居民,让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马占杰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他是会宁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的一员,2016年,他家从“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脱贫难、增收难”的土木镇,跨乡镇搬迁到河畔镇两迎水村安置点。截至目前,安置区周边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户均分配水浇地3.2亩。
会宁县将以工代赈实施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相结合,在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的同时,有力促进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2020年,安排以工代赈资金104万元,实施了河畔镇两迎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排洪渠及灌溉以工代赈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积极吸纳当地建档立卡搬迁户参与项目建设。马占杰夫妻和其他12名搬迁群众都是该项目的全程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4个月时间里,马占杰和妻子拿到了20000元的劳务报酬。同时,马占杰夫妇利用务工闲暇时间兼顾自己的3.2亩水浇地,当年玉米收成显著提高,种植玉米收入6000元。马占杰还用废弃的玉米秸秆来喂羊,发展了养羊产业,家庭年收入超过3万元。
如今,居住在两迎水村安置点的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激发了内生动力,像马占杰一样易地扶贫的搬迁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搬出穷窝脱旧貌新居焕彩育桃李
钟鼓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位于会宁县会师镇滨河西路旁,项目总投资3.5亿元,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267户6271人。会宁县首先考虑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后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2017年以来配套建设文昌小学、第六幼儿园,为安置户适龄子女提供就学学位1800多个;建设的思源实验中学、会宁第五中学、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分布在一公里范围内,满足了安置户就学就医需求。
易地搬迁前,头寨子镇中湾社村民孙克国由于孩子就读学校较远,山路崎岖,其妻子王金萍每天都得送孩子上学,早晨四点钟就得起床,每天摸黑送三个孩子上学整整6年,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把孩子转到30公里以外的头寨子镇,租房供孩子读书。“我是第一批搬迁到钟鼓楼安置小区的,自从搬到县城,一切都变得特别方便,孩子上学也不用接送,我也被安排在公益性岗位上当起了环卫工人,生活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孙克国说。(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郑银国)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