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黑恶势力 守护铜城平安
——白银市奋力书写扫黑除恶“硬笔答卷”
民警开展社会治安清查(资料图)。白银市委政法委供图
“社会治安形势持续改善、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基层组织持续加强、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广大群众拍手称快!”4月29日上午,白银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扫黑办主任李继辉向“扫黑除恶甘肃答卷 向党和人民报告”全媒体集中采访团介绍说,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52个,其中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7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6个,恶势力犯罪团伙2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0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42起;查封、扣押、冻结资产1.74亿元,得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和“回头看”案件线索组的充分肯定。
三年来,白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平安白银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的头等大事,持为民之心、聚全市之力、秉雷霆之势,向各类黑恶势力发起凌厉攻势,扫出了朗朗乾坤、盈盈正气,全市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同步净化,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频俱增,奋力书写了一张扫黑除恶的“硬笔答卷”。
专项斗争战果丰硕
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白银市委、市政府高站位谋划,广泛宣传发动,综合施策,同时以中央督导为契机,聚焦深挖根治,紧盯短板弱项,集中攻坚克难,坚持黑恶不除、战斗不止,严打整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凌厉攻势,专项斗争取得了显著战果、实现了重大突破。
三年来,全市各类违法犯罪发案率持续下降,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2020年,白银市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专项斗争开展前的2017年下降9.32%,其中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较2017年下降23.55%;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腐伞渎”问题131件,处理384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185人、组织处理199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一批“害群之马”被清理出队伍;坚持把扫黑除恶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清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共筛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92个,调整撤换村“两委”班子成员281人;坚持扫黑除恶与治乱并进,组织开展了20多项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排查整治了一大批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健全完善监管制度措施,不仅进一步净化了营商环境,而且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惩腐打伞”绝不手软
“在查办李某平案背后的‘腐伞渎’问题时,发现李某平当选靖远县人大代表、入党等均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我们按图索骥,查处了靖远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违规打招呼行为、追究了靖远县委组织部前后两任部长等3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白银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傅学兴说,黑恶势力猖獗的背后,往往“背后有人”,打蛇要打“七寸”,根治就要挖“根”,扫黑除恶必然要“撕开口子、揭开盖子、挖出根子”。
傅学兴告诉记者,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四类人”,既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直接涉黑涉恶、袒护包庇的“明伞”“硬伞”,也打懒政怠政、失职渎职间接助长黑恶势力的“暗伞”“软伞”,确保“伞、网、链”该打尽打、该破尽破、该断尽断。
专项斗争中,白银市始终坚持法纪协同,把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关系网”作为主动方向,坚持“两个一律”,落实“一案三查”,严惩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动真碰硬撕破“关系网”,深挖彻查打掉“保护伞”,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综合治理长效常治
“行业整治是专项斗争进入‘长效常治’阶段的‘重头戏’。”白银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强明生说,全市公安机关发挥“刑侦主扫黑、治安主除恶”专业优势,重点聚焦行业乱象,坚持边扫、边治、边建,以突出问题整治为突破口,以长效机制建设为着力点,推动行业乱象得到综合治理,着力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社会治安防控方面,将扫黑除恶同治安要素大排查、治安乱点大整治结合起来,制定下发《全市社会治安清查管控与涉黑涉恶治安乱点突出问题整治工作行动方案》,集中对流动人口密集、治安秩序混乱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推动扫黑除恶实现从“扫”到“治”的跨越;校园安全管理方面,从全面清查整改涉校安全隐患,到不断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工作,再到加快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和“一键报警”装置建设,护航校园安全实现了大覆盖……
“我们还建立健全了政法机关与纪检机关协调联动等9项制度办法,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出台了60余项制度机制,为从源头上防范黑恶势力滋生蔓延提供了重要保障。”据李继辉介绍,白银市依托市、县区综治中心,成立了市、县区涉黑涉恶线索举报受理中心,修订完善了《白银市涉黑涉恶线索管理办法》,并推动线索核查、案件办理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市级政法机关会同市纪委监委出台了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构建起线索双向移送、案件协同查办、信息互通共享的长效机制。
当前,扫黑除恶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白银市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常态化排查整治力度,坚决防止涉黑涉恶及其背后的“腐伞渎”问题死灰复燃,不断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全面实现长效常治,守护铜城大地平安。(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