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红映秋实 产业富乡村——靖远石门大枣 “三力” 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4 18:05:10     来源:法治甘肃网

  黄河之畔,哈思山麓绵延起伏。层层叠叠的枣园里,红绿交织的枣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将枝干压成优美的弧线。眼下正值脆枣成熟的黄金时节,枣农们戴着草帽、挎着竹筐,在林间穿梭忙碌,将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收入篮中。分拣区里,果农们手法娴熟地将脆枣按大小、色泽分类装箱;装运车旁,欢声笑语随着一箱箱鲜枣堆叠而起,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肆意流淌。

靖远石门脆枣以 “酥脆爽口、甜而不腻” 的独特风味闻名遐迩,每年 9 月中旬至 10 月初,便是其糖分积累与口感达到巅峰的最佳赏味期。今年,全乡 1.4 万亩枣园迎来丰产,预计鲜枣产量可达 2100 万斤,红玛瑙般的枣果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 “甜蜜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924150528_217_2

挂满枝头的“黄金果”。

一颗红枣,四百年传承的 “黄金果”

  石门乡的种枣历史已超四百年。这片地处黄河河谷的土地,凭借红胶泥的独特土质、1300-1500 米的适宜海拔、充足的黄河水源,再加上显著的昼夜温差,为枣树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最终培育出 “皮薄肉厚、核小味甜” 的石门大枣(又称 “小口大枣”)。这颗红枣底蕴深厚:清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室,如今更是斩获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甘肃十大名果” 称号,还获得绿色食品 A 级认证;《中国药典》明确记载其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的药用价值,堪称集历史、品质、功效于一身的 “黄金果”。

创新破局,“三力共带” 构建产业新生态  

  过去,石门乡枣业深陷发展困境,产量受制于自然条件,销售模式单一。如今,该乡以 “三力共带” 破局,走出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凝聚 “组织合力”:创新成立石门大枣产业联合党委与产业联合社,构建 “1+3+N” 协同发展模式 —— 以 1 个联合党委为核心,联动 3 个大枣主产村党组织,整合 N 个合作社及种植户。通过这种方式,将分散的生产主体紧密联结,统一规范种植标准,整合优化销售渠道,为产业发展筑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科技赋能,激活 “创新动力”:针对老枣园产量下滑的难题,积极引入矮化密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运用嫁接技术培育骏枣等市场畅销新品种。这一系列举措既保持了石门大枣的优良品质,又有效解决了产量不稳定的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合作驱动,拓展 “产业张力”:以合作社为桥梁纽带,大力拓展产业链后端。开发出即食脆枣、营养枣片、软糯枣仁派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彻底摒弃 “单卖鲜枣” 的传统模式,形成 “鲜食外销 + 加工增值” 双轮驱动格局,显著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微信图片_20250924150526_216_2

采摘大枣,丰收的喜悦绽放在脸上。

硕果盈枝,枣业成为富民 “强引擎”

如今,石门大枣已构建起 “标准化种植 — 精细化加工 — 品牌化营销 — 多渠道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线下成功进驻全国各大商超,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直达消费者手中,“石门大枣” 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实实在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未来,石门乡将进一步扩大大枣种植规模、深化科技赋能力度、持续提升产品品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让这颗承载着乡土希望的石门大枣,继续为靖远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乔培成)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