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泾川县红河乡夯实乡村治理工作扫描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张小锋
近年来,泾川县红河乡把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治引领聚合力
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建+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由8名村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优秀党员担任网格员,通过网格员收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纠纷、上报群众建议,全员维护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信息云平台,实现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综合治理等信息化一张图,真正让党员融入乡村治理工作。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共向、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法治保障促规范
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引领,大力推进法治红河建设,抓好科级干部普法教育,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把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与联防联动、群防群治工作结合起来。加强社区矫正,实行“三帮一”措施和建卡跟踪管理,做到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底数清、重点明。各村普遍设立法治宣传栏,组建普法宣传志愿者服务队,坚持逢会必宣传,利用“3·15”维权日、“6·26”禁毒宣传日等和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反有组织犯罪法》及预防电信诈骗、养老诈骗法治宣传活动。
德治教化树新风
红河乡各村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和积分超市,设立了好人,及时记录并公布好人好事,让大家积小善、成大德。持续开展“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和“美丽庭院”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发掘宣传创业致富“新乡贤”先进事迹,讲好红河故事,彰显乡村魅力,通过宣传引导,在乡村形成学习先进典型、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通过村规民约,倡树文明新风,增强群众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热情,让乡村建设真正走上一条向美而行、绿富同兴的发展之路。
自治强基激活力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结合社会治安管理、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等重点工作,积极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全面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践行“市民公约”活动,成立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等村民自治组织,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进一步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成立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2至3名调解员,对村内发生的苗头性矛盾纠纷及时介入、及时调解。今年以来,全乡共办理信访案件31起,接待信访群众48次,办理网站留言52起,解决了群众投诉无门,多头跑的问题。
智治支撑提质效
坚持以智治驱动创新,确保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精细高效。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综治信息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技防工程”建设,实现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监控全覆盖,真正实现治安防控无死角。整合乡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职能,汇集综治维稳、人民调解、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四大功能,打造一站式综治服务平台,并严格录入实有人口、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模块信息,确保数据动态更新,鲜活准确。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扩大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面,在各村建成乡村政务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