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崇信县木林乡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破基层治理的“阻塞障碍”、畅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激活村民自治的“组织细胞”,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突出“党建”引领村级组织“强”起来
木林乡积极稳妥推行“一肩挑”,实现了村“两委”班子学历、年龄结构的“一升一降一强”,真正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选入村班子之中,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将乡村治理融入党的建设,构建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实事共办的“五事联动”工作机制,在调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的同时,全方位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强化“法治”保障守法意识“树”起来
木林乡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以及“有集日”等平台、契机,扎实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发放“法律小常识”手册2500余份。采取开设法治大讲堂、送法进村庄等方式,围绕群众关心关切的婚姻家庭、劳资纠纷等法律问题,组织法律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120多次,调解矛盾纠纷81起,营造了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加强村级事务监督,促进村干部规范行使小微权力,进一步提升村干部依法治村的能力,为建设共治共享的和谐乡村注入法治力量。
注重“德治”教化村规民约“立”起来
木林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大力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把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老一小一困”关爱行动相结合,组建招募志愿服务队9支45人,宣讲政策理论8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多件。培育村民共建理念,将人居环境整治、民风建设、平安建设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积极鼓励群众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等活动,引导群众弘扬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德治水平,推动形成文明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坚持“自治”强基乡贤治村“用”起来
木林乡积极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村级重大事项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建设“村民微信群”,充分发挥村民、村民代表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积极完善各村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共同制定自治章程、自治公约,凡公共事务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均通过民主、自愿、自治方式讨论决定,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聚焦“智治”支撑治理短板“补”起来
木林乡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深化综治、司法行政、社会治安等各类管理平台应用,提高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托“技防建设”“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平台”等智能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打造“智慧综治中心”,加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立乡、村、社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村社网格员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入户巡查、走访群众,通过“综治E通”,第一时间将群众的问题一键上报流转,乡级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推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便民举措,有效破解村社“看得见、管不了”和乡镇“管得了、看不见”的问题,加快推进数字化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建设,高质量做好基础信息数据采集、补正、更新工作,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通讯员 梁天合)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