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早晨向镇综治中心反映了矛盾纠纷,下午镇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就帮我们解决了纠纷,”近日,泾川县丰台镇丰台村村民陈先生向调解人员连声道谢。这背后,是一场从田间纠纷到握手言和的暖心调解。
今年以来,泾川县丰台镇立足本村实际,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为抓手,统筹推进矛盾调解、安全防控、文化建设、移风易俗与服务升级,构建起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的多维度乡村治理体系,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发挥“领头雁”作用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基层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坚”,方能聚众力、汇众智、成精益。丰台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整合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和构建“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体系,将全镇13个行政村精细划分为16个基础网格、104个微网格,实现治理触角直达“最后一公里”。
同时,创新实施“三员下沉”机制,法律顾问、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等10人携专业知识和资源常驻网格,建立全域“法律专家库”,提供实时权威指导;216名党员干部深入网格,实现“一网格一党小组、一重点户一党员联系人”精准覆盖;严格执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深度参与网格议事和矛盾调处,让法律服务覆盖每个角落。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平台建设,开启“大数据+微网格”无缝对接治理新路径。依托综治“E”通、甘肃信息化支撑平台、食安督等APP,实现信息采集互通共享与社会治理闭环管控,激活基层治理“神经元”。
网格“微智治”“末梢”变“前哨”
强化网格“前哨”作用,今年以来,丰台镇积极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担任前端“侦察兵”,及时察觉苗头隐患;法律专家作为“智囊团”,在中端开展专业研判和法律评估;专业调解团队精准介入,在末端实现有效化解,形成“民呼网应、法治护航”的全链条闭环处置体系。
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进万家、解难题”行动,动员全镇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网格工作,组建32支志愿队共320余人,常态化下沉网格开展关爱服务、安全隐患排查、重点人员走访管控等服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我们调解的矛盾纠纷大多都是因为不理解产生的,其实很多纠纷问题都不大。有了调解的平台,就能够让彼此好好沟通。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一一位群众,这些纠纷很多都能得到化解。”丰台镇政法委员何尧向记者介绍说。
截至目前,已成功调处宅基地、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流转、债务纠纷等89起,将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法治春风润乡土平安携手筑家园
“以前遇到这些事,都不知道该咋办,今天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心里有底了,知道该怎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了”。
这是近日丰台镇以“法律进乡村”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鲜活形式,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通俗语言,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织密线上线下普法阵地,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LED屏、微信群推送法律知识;线下生态文化广场法治长廊图文并茂,13个村均设有法治宣传栏和图书角,打造“家门口”的学法点。组织网格员深入集市、商铺、田间地头开展“赶集普法”工作。
今年来,丰台镇还定期依托“小亭议事会”“庭院法治课”“田间微法庭”开展法治宣传15场次。构建村级网格“无缝隙”、村民诉求“全响应”、社会服务“零距离”的服务体系。吸纳“三官一律”“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离任村干部”加入网格员队伍,通过网格管理收集矛盾台账,限时化解纠纷,跟踪监督问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成张观察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1处、“普法驿站”4个,通过“小亭议事角”开展沉浸式普法活动10场,惠及群众3000余人;培养156名“法律明白人”作为乡村法律“土专家”;组建由老党员、老干部构成的“银发调解队”,凭借威望化解邻里积怨;成立“乡贤议事会”,汇聚能人智慧参与决策。每月“网格议事日”吸引党员、群众代表、乡贤共商村务,解决村级事务13件。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