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激活力 巧解家事促和谐
——平凉妇联以婚姻矛盾调解赋能基层治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婚姻和谐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更是基层治理稳定的“晴雨表”。今年以来,平凉市妇联立足“联”字优势,跳出传统调解思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将婚姻矛盾调解工作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温暖而坚韧的巾帼力量。
打破“单打独斗”
构建“多元联动”新格局
“以前村里小两口吵架,妇联干部上门劝了好几次,可男方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总躲着不见,后来联合司法所的同志一起去,讲法律、说情理,才把疙瘩解开。”崆峒区安国镇妇联主席的话,道出了婚姻矛盾调解的痛点。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涉及情感、法律等多重因素,单一力量难以彻底化解的问题,平凉市妇联率先推动建立“妇联+政法+民政+卫健”多元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调解合力。
平凉妇联成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资源;在县乡两级,依托综治中心、矛调中心设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由妇联干部、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村(社区)“和事佬”等组成调解团队,实行“一站式”服务;在村(社区),发挥“妇女之家”“网格长”作用,建立“苗头早发现、信息早上报、矛盾早介入”的预警机制。静宁县灵芝乡探索出“妇联主席+村支书+老党员+当事人亲属”的“四维调解法”,今年已成功化解20余起婚姻矛盾,调解成功率较往年提升30%。
跳出“就事论事”
打造“预防为先”治理新模式
“很多婚姻矛盾不是一天形成的,等激化了再调解,往往事倍功半。”平凉市妇联负责人表示,婚姻矛盾调解不能只停留在“救火”层面,更要做好“防火”文章。为此,平凉妇联创新推出“婚前教育+婚内指导+离婚疏导”全周期服务,将工作重心从事后调解转向事前预防。
针对适婚青年,联合民政部门开展“婚前课堂”,讲解婚姻法律知识、家庭责任、沟通技巧等内容,今年已举办60余场,覆盖青年情侣2000余对;针对已婚家庭,以“最美家庭”评选、“好家风好家训”宣讲为载体,开展“婚姻保鲜”“亲子沟通”等主题沙龙,引导夫妻双方提升经营婚姻的能力;针对有离婚意向的夫妇,在民政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冷静期”调解室,由妇联调解员介入,区分“冲动型离婚”和“原则性矛盾”,对尚有挽回可能的家庭进行疏导,今年已劝和120余对夫妇。庄浪县水洛镇的王女士和丈夫因育儿观念分歧频繁争吵,甚至提出离婚,妇联调解员邀请他们参加“亲子沟通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让夫妻俩学会换位思考,最终重归于好。
激活“基层细胞”
培育“巾帼调解”治理新力量
“村里的事,妇女最清楚;家里的矛盾,姐妹最懂劝。”平凉市妇联深知,基层妇女是婚姻矛盾调解的“天然力量”。为此,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培育了一支“巾帼调解员”队伍,让她们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巾帼调解员”进行法律政策、心理疏导、沟通技巧等培训,颁发聘书,明确职责;建立“星级调解员”评价机制,根据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星,激发工作积极性。这些调解员中,有退休教师、有村医、有致富带头人,她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用“土话”讲“法理”,用“真情”解“心结”。华亭市东华镇的“马大姐调解室”就是典型代表,马大姐凭借热心肠和公正心,10年来调解婚姻家庭纠纷300余起,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贴心人”。如今,全市像马大姐这样的“巾帼调解员”已有1200余名,她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从机制创新打破壁垒,到服务前移筑牢防线,再到激活基层凝聚合力,平凉市妇联以婚姻矛盾调解为切入点,将妇联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不仅化解了一个个家庭矛盾,更涵养了“家和万事兴”的社会风尚。如今,在平凉的城乡社区,因婚姻矛盾引发的信访量逐年下降,“有事找妇联调解”成为群众共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巾帼动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