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
近日,走进位于平凉市灵台县上良镇的昊康牧业万头平凉红牛育肥基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排列整、齐宽敞明亮的标准化牛棚,养牛场内牛叫声此起彼伏,犹如一曲动听的“乡村致富交响曲”。牛棚中,村民王拴成正在给膘肥体壮、毛色顺亮的肉牛喂食,一头头肉牛来回踱步大口地吃着草料,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有“犇”头的活力。
万头平凉红牛育肥基地是灵台县2023年引进实施的一项牛产业链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3.5亿元,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灵台速度”。该基地副经理王杰介绍说:“项目的快速落地,离不开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灵台县上良镇万头平凉红牛育肥基地。(4月23日拍摄)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项目签约后,灵台县政府便组建专班驻扎现场,从环评到水电接入全程“接棒跑腿”。670亩土地流转仅用30天完成,让王杰见识了基层治理的“超频模式”。
“2024年,为确保项目按时开工,政府专班连续48小时驻守施工现场,统筹协调电力、水务、交通等多部门同步推进,为项目落地提供了便利。”王杰谈及灵台的营商环境时,言语中难掩感动与肯定。
“昊康牧业繁育的平凉红牛肉质细腻坚挺、色泽鲜红,脂肪沉积丰富、均匀,深受市场青睐,可以定向屠宰、分级售卖。而直线育肥可以确保繁育的红牛性格温顺,应激反应较小,利于生长,有效防止传染病。”该企业生产厂厂长钭鹏华介绍说。
今年以来,灵台县牛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政策扶持和地企联动组合发力,实现首季“开门红”——全县肉牛存栏量达6.7万头,同比增长12.13%,出栏2.19万头,增幅16.87%,鲜奶产量突破9800吨,较去年同期激增400余倍。
正在给红牛清栏的饲养员王拴成给记者算了笔账,土地流转费加上工资,比原来种地多挣了一倍还不止。最让他踏实的是,每天干完活回家,还能赶上吃口热乎晚饭。因牧场而受益的远不止务工的王拴成和他的工友们。
养牛户杨建灵蹲在自家牛棚里,一边忙着手头的活,一边嘴里还念叨着要去磨饲料。自从跟着昊康养红牛,老杨把全部心思全扑在了这些牛身上,用老杨自己的话说;“这一年跟牛待的时间,比见自家孙子还多。”他还告诉记者,牛价从二月每斤22元涨到了28元,现在卖一头育肥牛能多赚四五千元,说起牛来,他总忘不了昊康牧业给乡亲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
昊康牧业周边,像杨建灵这样的养牛户还有十几家,有的跟着昊康集团学技术,有的把育肥牛卖给牧场加工,现在,村里几乎见不到撂荒地,要么流转给牧场,要么种上了青贮玉米。
“企业赚钱、村民增收、产业提质,三方都尝到了甜头……”上良镇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永平细数着昊康牧业进村带来的喜人变化,新装的路灯照亮了村道,村民们的收入明显增加,连田里的作物长势都比往年好,昊康牧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一个让全村人都能参与的产业体系。
今年以来,灵台县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还大力实施“请进来”策略,邀请陕西绿色建材研究院、中建路桥集团等48批次企业商会来灵台考察,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达成28项意向性合作协议。
同时,灵台县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围绕地企配合、需求对接、协调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6方面27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全力为企业落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白名单”等制度,有力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专班推进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一对一”“管家式”帮办代办服务,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快速建设,众多项目的落地生根,让灵台县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