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时分,古城镇卫生院煎药室的陶罐里,药汁咕嘟作响,氤氲的药香裹挟着晨雾,漫过斑驳的砖墙。这是古城镇卫生院中医全科主治医师靳池宁为独居老人王大爷特制的第七剂健脾汤。老人因常年劳作脾胃虚寒,每逢阴雨天便腹痛难忍,经过靳池宁的精心调理,老人现已面色红润,遇阴雨天也少有发病了。靳池宁自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以来,牢牢扎根基层,他以银针为笔、草药为墨,在沟壑纵横的土地上书写着医者仁心的篇章。
走进靳池宁的诊室,泛黄的墙面上,那幅手绘的“体质辨识图”已被岁月磨出毛边,却依旧是患者眼中的“健康密码”。患有2型糖尿病的李婶记得,第一次就诊时,靳池宁不仅为她把脉开方,还端来一杯自制的苦瓜降糖茶:“婶子,您总爱吃甜馍馍,往后试试用这个代茶,再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说着便蹲下身,用棉签在老人腿上仔细标注穴位。三个月后,李婶的空腹血糖从 12.5mmol/L 降至 7.2mmol/L,逢人便说:“靳大夫的方子,比城里大医院的药还灵!”
晋池宁正在调配药酒。
师承周语平教授的经历,让靳池宁在脾胃病诊疗上独具匠心。针对西北人喜面食、嗜辛辣的饮食习惯,他走遍周边村落,收集百余份病例,总结出“脾胃调养五步法”。村民赵大哥因长期外出打工饮食不规律,患上糜烂性胃炎,疼起来冷汗直流。靳池宁不仅开出疏肝和胃的中药方,还手把手教赵大哥的妻子制作山药茯苓粥,甚至手绘了一张“饮食禁忌日历”。半年后复查,胃镜显示胃黏膜已基本修复,赵大哥哽咽道:“靳大夫救了我的命,更救了我们全家。”
作为省级慢病管理专家的靳池宁创新从未脱离乡土气息。他发明的“家庭药箱可视化” 系统,让不识字的张奶奶也能轻松分辨药物:蓝色布包装降压药,早晨服用;绿色布包装安眠药,睡前服用。去年深冬,得知独居的刘大爷突发眩晕,他顶着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风骑行10公里来到老人家中,诊疗发现老人因与儿子闹别扭导致焦虑症引发植物神经紊乱。那晚,他不仅为老人针灸止晕,还拨通了老人儿子的电话,直到听见父子俩在电话里和解,才披着月色返程。
如今,古城镇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靳池宁挎着药箱的身影。靳池宁的“处方”里,既有精心配伍的草药,也有驱散心魔的温暖话语。他常说:“黄土坡上的乡亲们,最盼的不是名医头衔,而是能有人蹲下来听他们说‘哪儿疼’。” 十年光阴,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土地,用滚烫的心焐热了一方百姓的安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张旺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